台灣首次發現海龜化石,經台灣大學與中央大學研究團隊鑑定,確認為生存於更新世早期、距今157萬年至128萬年間的赤蠵龜化石,相關研究已於2025年7月底發表於國際期刊《Swis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這項重大發現由台南地區化石收藏家王良傑在「玉井地區曾文溪流域」首次發現,目前典藏於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的實驗室。研究團隊透過詳細形態分析,不僅確認其為赤蠵龜類群,更從保留的腹甲尺寸推斷,這是一個未成年的亞成體海龜。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指出,全球現存海龜僅有7種,其中5種包括赤蠵龜、綠蠵龜、欖蠵龜、玳瑁和革龜會在台灣周邊海域出沒。然而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未有海龜化石的發現紀錄,這次的發現不僅打破了這項紀錄,更是全球罕見的更新世赤蠵龜化石。
研究團隊發現,這具化石的腹甲厚度比現生赤蠵龜更薄。台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廖翊如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台灣更新世海域的赤蠵龜與現生赤蠵龜有著不同的食性,甚至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但這個假說仍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

中央大學地科系博士生莊智凱透過分析圍岩中的微體化石,成功確認了這具化石的年代。這項發現不僅填補了台灣大型古生物研究的空白,也證實台灣發現的化石在全球古生物學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蔡政修與廖翊如先前在台灣陸域生態系中也發現了金龜化石。這項發現顯示,雖然台灣現存的金龜被認為是外來種,但更新世時期的金龜化石證實,這種龜類在人類來到台灣之前就已經存在於這片土地上,為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