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校園割喉案衝擊社會!心理師建議家長「可以做的十件事」

分享:
0:00
volume_up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有家長痛心疾首斥責學校、老師未做到把關,同時剛出少年觀護所的郭姓國三生,為何還能回歸校園,且攜帶危險物品卻未被禁止。

(示意圖/photoAC)

甚至有家長汙名化新北市某些地方根本8加9區,不該跨區把孩子送到北市就讀;而針對事件中的「乾妹妹」,究竟是真無辜抑或裝無辜?還延燒到這是學校、老師抑或家長該負的責任......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不只是家長或孩子們感到惶恐,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亦深感挫折。大家都在討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但真相往往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家長可以做的十件事

陳志恆建議,在對校園安全充滿擔憂的同時,也許可以想想:「身為家長,我可以做些什麼?」

  1. 與孩子討論這件事
    問問孩子,他知道的消息有哪些?他的感覺是什麼?他怎麼看待這件事?
  2. 多多擁抱你的孩子
    讓孩子知道,他是安全的,是獲得支持的,是被充分愛著的;如果青少年不喜歡肢體碰觸,請多給他讚賞與肯定的眼神。
  3. 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
    青春期情緒起伏不定是正常,但若出現持續憤怒、焦慮、悶悶不樂或某些行為異狀,與過去相比不太對勁,請相信你的直覺,主動去關心孩子最近怎麼了?
  4. 留意孩子的交友狀態
    關心孩子的好朋友有哪些,都和哪些人來往,假日會一起去哪裡?不是要你做身家調查,而是在平日言談間,了解並留心孩子的交友情形。
  5. 關心孩子的網路使用
    孩子平時上網都在做些什麼?接觸哪些網路內容?喜歡哪些網路遊戲?常在哪些社群媒體活動?在信任孩子上網的同時,也要留意孩子的網路動態。
  6. 了解孩子書包裡的物品
    孩子的隱私權應該被尊重,但未成年者的隱私權是有限的;家長在研判有異狀時,也該適時去了解,孩子是否帶了不該帶的東西去學校。
  7. 鼓勵孩子尋求協助
    教孩子判斷危機警訊,提醒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險境時,立即告訴師長,請求協助。也歡迎孩子向父母求助與傾訴,我們永遠都在。
  8. 引導孩子合宜表達情緒
    憤怒常會帶來衝動行為,這在青少年身上特別常見。家長從小就需教導並示範如何「有氣好好生」,用合宜的方式表達憤怒。情緒教育從家庭開始,也從家長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開始。
  9. 參與孩子的流行文化
    了解孩子的喜好是什麼,可以的話,與孩子一起進行他喜歡的活動;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觀察時下青少年的流行文化,與孩子有更多話題可聊。
  10. 向學校老師表達感謝
    校園中的重大事件往往打擊教育工作者的士氣,學校老師很需要獲得支持與肯定。有機會的話,多對孩子的老師表達肯定與感謝,向他們說聲:「辛苦了,謝謝您!」

陳志恆指出,孩子的成長如何,家庭教育永遠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如何,家庭教育永遠是最重要的。(示意圖/Pixabay)

我們無法預測下一次的危機會發生在何時何地,但我們可以與孩子建立安全穩固的關係,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觀念與習慣,這是家長該做的,責無旁貸。(文/媽媽寶寶雜誌)

留言衝人氣 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