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亞太經合會(APEC)峰會將在深圳舉辦,台灣能否順利與會引發關注。曾參加過3次APEC會議的前台大校長管中閔表示,相信只要堅持APEC慣例,我們的領袖代表和部長們不但不會受到打壓,而且還可藉由場邊對話為台灣創造多一點的國際空間。

管中閔今天(22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自己總共參加過三次 APEC 會議,第一次是 2009在新加坡,當時他僅是代表團顧問之一,並未實際參與會議;第二次是 2013 在印尼峇里島,第三次是 2014 在北京。兩次會議期間他正好先後擔任經建會主委和國發會主委,奉派以外交部長代表的身份出席雙部長會議,並參加隨後的領袖代表會議。
管中閔說,北京 APEC會議有幾件事值得記述。首先,我方領袖代表為前副總統蕭萬長,這是我們參加 APEC會議所達到的最高層級;其次,大陸對我方並無刻意打壓或者有任何矮化的言行,接待與各種會議均按 APEC 慣例進行。領袖代表晚宴在水立方舉行,領袖代表按地區英文字母順序入場;蕭萬長入場順序排在 T(雖然我們在 APEC 正式名稱是 Chinese Taipei),這和雙部長會議時的座位安排方式相同。司儀用中文介紹各國領袖代表入場時,說的是「Chinese Taipei 領袖代表」,並未刻意用中文說中國台北,可看出陸方並未試圖令我方尷尬。

管中閔指出,會議期間,蕭萬長極為慎重,每天都召集參與的部長和代表團顧問說明當天的經過並討論次日的可能情況,也會調整他參加會議時的發言。會議結束後,我方領袖代表將按慣例舉行國際記者會,但不知為什麼我們和陸方在記者會某些細節上未能談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晚上10點多突然來旅館請見蕭萬長,蕭萬長立刻召集我們參與會見。張志軍先向蕭萬長解釋他們的立場,蕭萬長了解情況後,說了些 APEC慣例作法,最後則面容嚴肅的說(大意),這種記者會會場的技術性事情,怎麼雙方幕僚到前一天仍沒協調好,還要深夜跑來這裡要我解決?蕭萬長的言詞雖未特別指責任何人,但話語之重又讓在場每個人都感受到壓力。那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不怒而威」是什麼意思。張志軍隨後告退;第二天國際記者會順利舉行,毫無波瀾。
管中閔回憶,他跟回蕭萬長參加了兩次APEC會議,看到他在會場中與各國領袖周旋的風度,參與會議發言的慎重,覺得能跟著這樣的領導人出席國際會議真是「有面子」。有一天會議後,各國領袖都在門口等待車隊,即使蕭萬長那時身體並不很好,但仍在寒風中直挺挺的站了很久,那一刻他突然覺得感傷:從西雅圖APEC到北京APEC,21 年間真是辛苦了蕭萬長。

管中閔說,APEC是我們能參加的極少數國際場域,我們不能只有應付的心態,也不能任性逃避。相信只要堅持APEC慣例,我們的領袖代表和部長們不但不會受到刻意打壓,而且還可藉由場邊對話(或會見)為台灣創造多一點的國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