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TWANT
豬肉有各種部份,該怎麼挑是一門學問。有民眾買回家發現肉臭掉了,懷疑是攤販老闆在騙年輕人,對此有專業網友就分享,挑豬肉的眉角,若是懂的人就會避開「這個部位」,讓許多人都長知識了。
挑選豬肉是一門學問。(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一名網友在臉書《爆廢公社》揭露業內人士才會知道的事,點破有一個部位盡量少吃,那就是梅花肉,雖然口感很好,是許多老饕喜愛吃的部位,但也是打針的首選。豬和人一樣會有不同體質,打針後的狀況也不盡相同,有些梅花肉會出現肉瘤,瘤的內部是綠色、淺綠、偏黃,有些是已經乾掉變粉狀,有些呈現膏狀、有些是水狀。
其中以綠色又膏狀水狀的最臭,像排泄物一樣臭,有些甚至很刺鼻。另外,有些腫瘤集中在一個位置,或大或小,還有的是分布在整塊梅花肉上,肉販會將這些病變的位置切除,切乾淨後再擺出來賣,最擔心就是外表乾淨完整,試了幾刀沒發現,但內部其實藏有腫瘤,因此不是攤販故意欺騙,而是沒處理乾淨。
有專業民眾建議,盡量少吃梅花肉。(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原PO解釋,並非所有豬都會有病變腫瘤,估計10頭豬約6~7頭或多或少會有,真正健康漂亮的豬其實很少,這樣狀況很普遍,肉販也見怪不怪。他建議,盡量吃完整的肉塊,少吃加工肉或絞肉,而市場攤販賣的都會處理得很乾淨,加上生肉無法造假,冰過很容易辨識,因此攤販會把當日的賣完,遇到節日不夠賣,才會從冰箱拿隔日剩下的來賣。
原PO指出,夏天採購最好的時間是早上6~8點,此時肉販已經處理好,天氣也還沒變熱,肉還很新鮮,假如越晚去買,肉的新鮮度會越差,熱門部位也可能被買光。即使現代人比較少下廚,但要是想健康安心吃,還是盡量自己煮,最後他強調:「凡事一定要自己親身用心經歷過某個職業,你才能懂那些外人不知道的事,才不會輕易被唬爛,懂一些知識也才不會誤會別人在欺負自己」。
編按:農委會22日發布新聞稿〈國產毛豬均經屠宰衛生檢查 安全無虞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針對今(22)日媒體刊載梅花豬肉應少吃之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別澄清說明國產毛豬在屠宰過程,均經過屠檢獸醫師逐頭檢查,多年來已建立完整肉品檢查及汰除機制,如有發現不合格之肉品,均判定廢棄不會流入市場,衛生安全無虞,消費者可安心食用。
農委會表示,針對媒體報導日前有民眾在臉書社群中提問「買了梅花豬肉回家後,發現肉裡有異狀」之貼文,引起廣泛討論,該會特別說明,豬肉梅花肉多半位於豬隻肩頸部位,肉質軟嫩,油花分布均勻,深受消費者喜愛,惟因豬隻跟人一樣,在生長過程也會予以完整之防疫措施,如在頸肩部注射疫苗,少數豬隻的梅花肉會出現肉瘤等現象,一般肉販會將這些部位切除,只要清除乾淨,不會影響肉質之衛生安全。
另台灣冷凍肉品工業同業公會亦說明,豬隻疫苗注射已行之多年,且為正常之防疫措施,不影響肉品品質及衛生安全,且因肩頸部位屬較常注射疫苗之位置,偶有發現因注射造成之腫脹,為屬正常之現象,肉商在販售時,也會仔細清除,不會影響肉品安全,消費者可安心購買。
農委會最後強調,配合產地清楚標示及落實市面抽查與邊境管理,迄今均未檢出異常或不合格之豬肉產品,消費大眾的權益均獲得確保。該會也持續與衛福部、教育部緊密配合,全面盤點國產豬肉上下游溯源並規劃妥適管控措施,讓全國消費者及學童午餐均可享用衛生安全之國產豬肉,確保國人吃得安心又健康。
(2023-2-21 16:47出稿,2023-2-22 21:24補充農委會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