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忠/脫中、靠北、新南向 民進黨三軌戰略正掏空台灣基石

分享:

文/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暨大國企副教授許文忠博士

在全球政經秩序劇烈轉變的情勢下,台灣正面臨產業出走、就業流失與區位優勢瓦解的三重衝擊。民進黨政府推動「脫中」戰略,加碼「靠北」(對美依賴)與「新南向」政策,表面上強調分散風險與強化全球布局,實則正在削弱台灣的產業鏈整合能力與國際競爭地位。

總統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宣示「脫中入北」戰略。(圖/民進黨提供)

根據經濟部投審司2023年統計,台灣對美投資創歷史新高,年增近五成,台積電赴亞利桑那州建廠更占了125億美元,成為代表性案例。不僅半導體,AI伺服器、生技醫療、電動車等高技術高毛利產業亦大舉外移,導致台灣的核心技術、研發與高階就業機會全面流出。這並非僅是產能轉移,而是產業生態系的根本重構。

與此同時,新南向政策在RCEP框架與美中角力夾縫中,正逐步將傳統製造業與中階產業轉移至東協。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新加坡已成為台商資金、控股與高階製造中心,總營收占東協七成。越南與馬來西亞則憑藉成本與區域整合優勢,吸納大批電子與中下游供應鏈。這意味著台灣不僅失去產能,更失去亞太轉運中心與金融樞紐地位。

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執政下逐步淡化甚至中止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互動與ECFA合作,導致台灣企業無法再以「零關稅」、「產地認證」等條件優先進入大陸市場,反而陷入與日韓競爭的不利局面。原本ECFA可作為台灣打入東亞區域整合的橋梁,如今被當作政治包袱拋棄,損失的不只是關稅利益,更是區域經濟主導權與政策槓桿。

台灣產業政策應立即調整的三項建議:

1. 重啟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制度性協商,維持ECFA基本框架

將經濟利益與政治分離處理,藉由制度對話恢復產業鏈互通性,降低企業轉單壓力。可優先針對石化、機械、精密零組件等高競爭產業協商早收清單續存與延展。

2. 建立「反產業空洞化指標系統」與關鍵技術回流誘因制度

對外投資應納入「關鍵技術保留率」、「國內就業貢獻比」等評估標準,並對願意在台保留研發、設計與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提供研發補貼與租稅抵減。

3. 調整新南向政策定位,從「產能轉移」轉為「市場合作+技術輸出」模式

透過與新加坡、越南、印尼等東協國家簽署高階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強化設計與品牌輸出角色,避免台灣變成「中階製造代工國家」的轉運站。

台灣長期作為全球高科技供應鏈重要環節,核心優勢在於技術整合力、產業群聚力與戰略地位。若政府無視現實,將所有政策押注在「去中」與「靠美」的單一賭注上,勢必導致台灣經濟主體遭邊緣化。更令人憂慮的是,當產業空洞化與勞工失業形成惡性循環,所謂「自由經濟島」的夢想將變成對外資依賴的空殼。

產業政策不該淪為政治鬥爭工具。是時候重拾平衡、務實與主體性,走出符合台灣整體利益的全球布局之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

留言衝人氣 15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