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長時間密切接觸,病毒易快速擴散,台大公衛研究建議運用物聯網技術動態監測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掌握空風度,降低感染風險,專家同時提出「週休3天」可望成解方之一。

台大公衛學院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團隊與台大醫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成功將幼兒園空氣品質監測數據應用於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從2021年8月至11月進行3個月的室內空氣品質連續監測,以「Wells–Riley模型」量化病毒的傳播風險。
團隊針對台北市一間幼兒園進行研究,發現幼兒園教室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於週間逐日累積,下午達到高峰,結合Wells–Riley模型計算基本傳播數,上課期間室內R0值範圍為3.01至3.12,也就是COVID-19可1人傳3人,研究刊登於「室內空氣」(Indoor Air)期刊。
台大環境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陳佳堃表示,空氣不流通加劇病毒傳播,監測二氧化碳濃度正是掌握通風條件最有效的方式,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即時數據適時調整室內人數與停留時間,當室內人數降2至10人、二氧化碳濃度降至579ppm,R0值才能降至1以下。

台灣的幼兒園普遍都是大班制,是孩子人口高密度場域,再加上長時間密切接觸,病毒快速擴散,進而將流感等病原帶回家,對年長者健康構成更大威脅。陳佳堃提到,將幼兒園上課人數降至2至10人可能性不太高,「週休3天」至少可以減少孩子密切接觸時間,有助預防群聚。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環境及職業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宗延說,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的傳染病,傳染力最強的就是氣膠傳播,含有病毒的氣膠在保有感染力的情況下,吸入呼吸道或肺部,病毒就可能在新宿主體內繁殖、引發感染。換氣通風是防疫關鍵,建議應訂定建築物防疫通風規範。(中央社)
文章授權轉載自《中央社》防幼兒園群聚感染 專家:週休3天可望成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