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忠菲(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中國93大閱兵已結束近兩周,一些熱議的焦點已經發酵得差不多。而大閱兵具有的軍事戰略意義,也開始顯現。
有關大閱兵的話題,牽涉到對美國、日本和周邊國家,甚至也給台海局勢傳遞出警示信號及其戰略影響,由於相關話題太宏大,這裡僅就大閱兵對美國的影響,以及川普向中國「借東風」,把國防部改為戰爭部進行「試水」一事,以及大閱兵兩周後,中美兩國防長進行視頻通話的現象,對中美關係做一些分析。

一、 中國展示以戰止戰的能力
不少網友指出,93大閱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四個字,就是「全球覆蓋」。其實,除了武器系統的快速升級,更應該看到,大閱兵也展示中國對現代化戰爭的理解,展示中國如何落實「中國的全球安全觀」,以及中國顯示已經具有以戰止戰的能力。
用「以戰止戰」進行表述,是指中國絕不會做那種憑藉軍事實力,就對其它國家進行霸淩威脅的行為。也是指中國在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發展方面,意志堅決,絕不手軟,絕不允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損害亞太,不允許任何國家和地區,在此「生戰生亂」(參看2024年5月31日,中國防長董軍在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的主旨發言。2025年第22屆香格里拉對話,中國缺席)。
因此,大閱兵在向世界展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意義,展示中國抗日戰爭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保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大貢獻的同時,在軍事戰略上也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對包括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在內,在中國周邊進行干涉的勢力,就維護地區和平的必要性,發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警示。
正如習近平在大閱兵現場的講話所指出的:「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面對國際格局的動盪,中國有必要展示「以戰止戰」的能力。習近平的講話再次強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沒有直接提台灣,但警示民進黨當局的意義更加強烈。即:不得囂張,不得以戰爭對抗和平。
二、向中國「借東風」,川普「試水」戰爭部
大閱兵不僅是武器的展示,也是軍事外交,國際輿論鬥爭的場合。大閱兵對中美關係,對美國的軍事戰略,其影響不言而喻。
從過去一周看,美國對大閱兵的反應,方式上,不是一氣呵成。對「美國優先」的戰略理論,或造成川普政府實際政策的回應方面,看上去仍然很模糊。本文注意到,典型的反應是川普向大閱兵「借東風」,作為「試水」,藉機提出建議,要將美國國防部改名為戰爭部。此舉的一個後續,是10月10日,中美兩軍恢復接觸,中國防長與美國防長進行了視頻通話。川普對華姿態的靈活性,充分顯示。
為表究裡,先捋一下順序。9月3日當天,作為外交政策的代言人,美國總統川普在會見波蘭總統時說,他也觀看了大閱兵,用詞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漂亮儀式」。當天,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接受福斯新聞採訪時,言辭激烈。除表示他也觀看了大閱兵之外,在被問及美國對大閱兵的反應時,赫格塞斯說,總統已指示「國防部須做好準備,將以歷史性的方式,重建美軍」。他還聲明,已告知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美國這樣做不是為了衝突。這番話,一方面表示「必須把美國的軍事重點放在中國」,「強化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博弈」,另一方面,顯示出「減少與中國衝突」 的特徵。

9月5日,川普簽署一項行政令,以「第二並行」的方式,建議恢復美國國防部的歷史舊稱,即「戰爭部」(總統只能行使建議權,須待國會批准)。同日,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手下為對其表忠心,相繼將美國國防部的下屬各級單位,進行了「更名」操作。同一天,美國《政治評論》(Politico)獨家報導披露說,國防部新版《國防戰略》(NDS)草案中,提議將戰略重點,改為優先保護美國本土及西半球。
評論指出:「相較於美軍多年來聚焦應對中國威脅,這是一大轉向」。不過,從軍事戰略層面看,這是有意讓人聯想到中國的大閱兵及其軍事實力的展示,是在為川普的「借東風」效力。即對川普以「次級稱謂」模式,改名國防部為「戰爭部」的建議,以及要求國防部採取措施,配合總統行政令的做法,進一步「補台」。
當天,反對陣營猛烈回擊。《紐約時報》批評,川普這麼做可不是單純為了懷舊,而是傳遞出更強烈的備戰和進攻信號(美國人民厭棄戰爭)。譴責這種做法「將拆解二戰後形成的國際安全體系,削弱盟友對美國的信任」,指出總統權力的強化,迎合了中俄關於美國是「好戰國家」的描述。拜登政府前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更是直接抨擊,稱「這一決定是一種倒退」,稱改名「戰爭部」,「正中了中國的下懷」。說「中國會將此作為證據,表明美國是國際秩序的威脅,顯示中國才是和平的捍衛者」。
3月8日,多名共和黨議員跟進,提出相關更名的議案,尚待國會批准。此外,中美防長視訊通話後,在接受美國是否視中國為威脅的新聞採訪時,赫格塞斯調整了激烈姿態,他對問題未做正面回應,僅強調說,「美國現在的最大威脅,是邊境威脅」。
美國歷史上不乏總統通過戰爭強化權利的例證,如林肯、羅斯福均通過戰爭或危機,成功擴展了行政權力。1947年杜魯門政府通過《國家安全法》,取消戰爭部和海軍部,設立國防部。這一改革主要是為提高軍事效率和協調性,以適應核時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集中的國防體系的設立,反映了美國軍事戰略從「戰爭」向「防禦」思維的轉變。
從這個角度看,川普更名國防部為戰爭部的提議,還需深究。除了強化總統對軍事、經濟的控制和外交主導權,含「改變美國政府現有平衡」 的意圖之外,更深刻的含義,也是川普政府極力遮掩的,即美國軍事戰略從「防禦」思維,正在向「進攻」思維轉變。
至於美國內部的政爭,民主、共和兩黨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相互拿捏,是另一回事。這不是問題的本質。對中國大閱兵「借東風」,一是大閱兵的重大影響世界矚目,不可回避,二是作為總統的川普,其個人性格的表現。
三、結語
大閱兵的背景之一,是近來以美國為主導,美日韓三方加緊在亞太地區,發起針對中國的挑釁。中國勢必在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中美關係看,雙方的軍事與經濟博弈,仍將繼續。
從美國的角度看,也許意識到「不可能有永遠的擴張」。至於川普向中國「借東風」,「試水」戰爭部,本文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弄清美國的軍事戰略,究竟是「防禦」,還是「進攻」。
中國以戰止戰能力的增強,展示大陸將更加慎重思考,如何引導和把握兩岸關係的走向。民進黨當局的「抗中保台」,成為空中樓閣。
※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