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華 這10個細節很不一般!

分享:

來源/微信公眾號:牛彈琴

11月4日,在大陸外交史上,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日子。 這一天,德國總理蕭茲抵達北京,對大陸進行正式訪問。

最大的不尋常,自然是三個第一:

這是蕭茲上任以來第一次對大陸進行正式訪問;

他是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他也是疫情三年來第一個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外交無小事,細節很重要。

完全個人觀點,至少10個很值得玩味的細節吧。

11月4日,德國總理蕭茲抵達北京訪問。(圖/美聯社)

細節一,政治魄力

根據新華社通稿,在和蕭茲會談時,習近平主席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德關係發展到今天的高水準,離不開中德幾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政治魄力。

他接著說: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 50載歷程表明,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

請注意關鍵詞:高瞻遠矚、政治魄力。

這些話,值得細細體會。

但我總覺得,蕭茲這次訪華,而且創下這麼多第一次,本身就是一個有政治魄力的舉動。

在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他有沒有掣肘? 有沒有壓力? 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

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

細節二,施密特的一句話。

外交藝術,有時就體現在具體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上。

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根據新華社通稿,大陸領導人告訴蕭茲: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需要雙方共同呵護。

他接著說:我很欣賞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個觀點,“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什麼意思?

以前中德是很有政治互信的,梅克爾總理幾乎每年都要訪華,每次訪華,除了到北京,還必定要去另一個大陸城市,瞭解一下大陸的變化。

但施密特、梅克爾等人之後,其他德國政治家呢?

政治互信破壞容易,重建卻很難。

確實是切中肯綮,尤其是施密特的那句名言,直接說“我很欣賞”,這就是大陸人的外交藝術。

這樣的話,相信蕭茲聽得肯定也是心有戚戚焉。

過去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幾乎年年訪華。(圖/美聯社)

細節三,共同抵制。

抵制什麼?

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等干擾。

坦率地說,這其實正是一些西方國家當下的誤區。 大陸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折騰他們,但一些西方人總喜歡對大陸搞陣營對抗,最後一定要把朋友搞成敵人; 總想搞泛意識形態,其實就是莫須有羅織罪名。

所以,大陸領導人告訴蕭茲:中德雙方要始終從戰略高度把握兩國關係大方向,以建設性態度追求最大公約數,以開放心態促進務實合作,既不自我設限,也不好高騖遠,為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他並且說,大陸對德政策保持高度穩定性連貫性。

確實,大陸還是原來的大陸。 那德國呢?

這就是他接下來的一句話:希望德方也奉行積極對華政策,實現兩國互利共贏。

這應該得到了蕭茲的強烈共鳴。

所以,他也告訴大陸領導人:德方反對搞陣營對抗,政治家有必要為此負起責任。

細節四,那個第三方

新華社的通稿,有些話很短,但如果細細品味,內涵很豐富。

比如,大陸領導人對蕭茲說的這句話:中方始終視歐洲為全面戰略夥伴,支持歐盟戰略自主,希望歐洲穩定繁榮,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

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大國最希望歐洲穩定繁榮?

我想,排第一位的,肯定是大陸。

至於第三方又是哪個?

請注意,這還是一個能讓歐洲依附、受制的第三方?

我就不說了,你應該懂的。

所以,大陸領導人說:形勢越是複雜困難,中歐就越要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對話合作。

歐洲,要加油啊。

細節五,反對“脫鉤”

一些西方政客,最近各種渲染大陸威脅論,然後鼓吹與大陸“脫鉤”,具體到德國國內,一些政客所謂“要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但蕭茲態度很明確,他告訴大陸領導人:大陸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援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請注意:不是敵人,不是對手,是夥伴。

事實上,來訪前蕭茲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撰文指出,“我們不想脫鉤,不想與大陸脫鉤”。

不僅不能脫鉤,而且還要深化合作,繼續當夥伴。

大陸領導人也告訴蕭茲: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新的發展。

也是夥伴,而且更要攜手合作。

很多鼓吹“脫鉤”的政客,可以休矣。

細節六,分歧和矛盾。

但德國和大陸有沒有分歧? 有沒有矛盾?

實事求是地說,肯定也是有的。 這個世界,哪怕再親密的兩個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的國家利益,也難免會有一些政策分歧和矛盾。

有矛盾不可怕,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的展。

怎麼處理矛盾?

那就是加強對話。

所以,蕭茲說了這樣一句話:德方也願同中方就雙方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增進瞭解和互信,努力穩定、鞏固和發展德中關係。

看央視的同期聲,蕭茲在人民大會堂裡還說了這樣一段話:“值此德中建交50周年之際,我們相聚在這裡。 我很高興在這裡與您對話。 ”

他還回憶起往事:“我還記得在擔任漢堡市長時同您的交流。 我在擔任財政部長時也到訪過北京。 我們在這裡對雙方關心的所有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涉及雙邊關係,以及進一步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發展。 ”

這才是一個大國和大國政治家的格局。

細節七,烏克蘭危機。

看新華社報導,有很大一段,是講兩位領導人談到了烏克蘭危機。

大陸領導人指出:中方支援德方、歐方為勸和促談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具體來講,在當前形勢下,他提出了國際社會的“四個共同”:

1,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支援一切致力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呼籲有關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儘快開展直接接觸,為重啟談判創造條件;

2,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宣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

3,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防止國際能源、糧食、金融等合作受到干擾,損害全球經濟復甦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財政穩定;

4,共同為危機地區的平民過冬紓困,改善人道主義狀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

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這「四個共同」是一個新的提法,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路徑。 比如對核危機的高度警惕,相信這樣的主張,俄羅斯不會反對,肯定更說到了德方的心坎裡。

從大陸和德國來說,肯定都希望這場危機早日結束。 尤其對德國,危機的後果已經夠嚴重了。

蕭茲率經貿代表團隨行,成員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巴斯夫和德意志銀行董事會主席。(圖/美聯社)

細節八,合作領域。

哪些中德合作領域?

通稿中說得很散,但仔細研讀,還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比如,大陸領導人對蕭茲說:雙方要繼續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在拓展傳統領域合作潛力的同時,啟動新能源、人工智慧、數位化等新領域合作活力。

他還說:中方願同德方、歐方繼續深化航空合作,並就新冠肺炎防治開展交流合作,圍繞綠色發展、生態環保等課題加強交流互鑒,推動人文交流。

請注意這些領域:新能源、人工智慧、數位化,還有,航空、疫情防治、綠色發展、生態環保、人文交流,等等等等。

當然,這都是點到的,還有很多沒點到的,對中德來說,都是大有可為。

細節九,企業家天團。

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了,雖然訪問時間很短,但蕭茲帶來了一個超豪華的企業家天團。

這個代表團包括了大眾、BMW、西門子、愛迪達、拜耳、德意志銀行等眾多大陸民眾熟知的德國品牌

而且,根據德國《商報》披露,當時100多名德國企業家申請隨行,但沒有那麼多位置,最後蕭茲選擇了這12名德企掌門人。

為什麼這麼熱心?

還是因為大陸良好的營商環境,因為大陸龐大的市場。 德國工商總會總幹事長馬丁·萬斯萊就直言,脫離大陸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數據是很直接的:大陸已連續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2021年,德國從大陸進口額比2020年增長20.8%; 對大陸出口額比2020年增長8.1%。

另外,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僅今年上半年,德企在華投資就達到創紀錄的100億歐元。

這樣的大陸,德國企業為什麼要脫鉤? 脫鉤受益的是誰?

細節十,沒帶馬克宏?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了。

按照路透社披露的信息,當時法國總統馬克宏還建議,他和蕭茲一起去北京,但蕭茲婉拒了這一提議。

具體是不是有這麼回事?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點挑撥離間的味道?

我也不知道。

但西方媒體披露了出來,而且很多人覺得,德國就應該這樣做。

那就很值得玩味了。

至少還是說明瞭一點,雖然德國國內外有一些壓力,但蕭茲還是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決斷力,當然,這更顯現了當今大陸的國際影響力和市場吸引力。

一個欣欣向榮的大陸,一個充滿機遇的大陸,哪個國家不希望多合作呢?

這一次秋季外交,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坦尚尼亞總統哈桑接連訪華,然後就是蕭茲,高密集度的來訪,也顯現了大陸的外交藝術。

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蕭茲之後,我總覺得,不排除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絡繹來華,包括但不限於馬克宏; 當然,有來就有往,領導人肯定也會走出國門,去對方國家走走看看。

這個世界,求同存異很重要。 所謂脫鉤,所謂對抗,滿足的是政客的私利,損害的卻是大眾的福祉,這應該也不是世界的主流。

儘管對這種逆流,我們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來源:牛彈琴,授權中天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