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
賴清德總統昨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談團結,立法委員許宇甄今(25)日表示,昨天從演說內容來看,這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政治巡迴演說,不是一次單純的國政闡述,而是一場借殼上市,是以團結為名,實則進行政治動員與統獨意識形態,以及為大罷免催票的分裂台灣社會行動。賴清德刻意將「團結」演說包裹著台獨意識形態,把本該是全民共識的團結,轉化為宣揚特定路線、宣傳大罷免的工具。

許宇甄認為,賴清德將選票比喻為「打鐵鑄劍」,將人民的意志想像成「去除雜質」的鋼劍,實質上是一種對多元社會的貶抑,更是威權思維的復辟。將不同意見視為污垢,將多元價值當成必須剷除的敵人,這種言論暴露出賴清德對民主價值的根本誤解。民主不是煉鋼廠,也不是鑄劍舖,民主的核心不是「打掉雜質」,而是尊重多元、容納異見。若把人民的多元聲音視為雜質,把國會監督妖魔化,都要一錘一錘打掉,試問這樣的民主還剩下什麼?
許宇甄批評,賴清德的演說裡,團結逐漸變調成為對台獨路線的服從,團結是對在野監督的壓制。他高喊團結,卻從未提及如何正視台灣多元民意,更沒有一絲誠意面對現行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的存在。這樣的「團結」不是凝聚共識,而是排除異己;不是擁抱多元,而是在製造對立。
許宇甄抨擊,賴清德身為國家元首,理應超越黨派、凝聚國家,但他卻選擇站在政黨鬥爭的最前線,不僅主導政治清算的大罷免,更動用國家機器為民進黨的大罷免動員進行大造勢。此舉不但踐踏罷免制度原意,更讓台灣民主蒙羞。
許宇甄質疑說,賴清德將國會監督視為阻力,以大罷免作為政治鬥爭手段,把台獨當作團結前提,這樣的國家領導人有何資格談團結?
許宇甄痛斥,這樣的團結,不過是虛偽的政治口號,是意識形態包裹下的選舉催票工具,是對台灣民主制度的褻瀆。
許宇甄強調,團結不能成為總統宣傳大罷免的遮羞布,更不能成為政治報復的包裝紙。呼籲賴清德總統,停止以團結之名進行政治宣傳;停止將罷免制度變成鬥爭工具;停止以總統高度進行選舉操弄。台灣需要的不是一個以團結為名行分裂之實的領導人,而是一位願意聆聽人民聲音、尊重民主程序、擁抱多元價值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