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黴菌毒素」無所不在 醫曝5大症狀!鼻過敏竟在其中

分享:

黴菌毒素的危害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嚴重,不僅與環境潮濕、壁癌有關,更可能與多種癌症息息相關。根據國際權威期刊《Cell》研究發現,在35種不同癌症患者體內都檢測到黴菌的DNA,顯示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專家指出,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更是黴菌生長的溫床。

醫師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以前常打噴嚏,身體也經常痠痛,莫名疲倦,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後來才發現可能是體內黴菌毒素所致。(示意圖/Pixabay)
醫師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以前常打噴嚏,身體也經常痠痛,莫名疲倦,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後來才發現可能是體內黴菌毒素所致。(示意圖/Pixabay)

初日診所副院長鄧雯心分享,研究發現黴菌常藏於細胞中,而超全能診所王偉全醫師則表示,黴菌毒素最可怕之處在於其無色無味的特性。「不是只有看到發霉才有可能進入人體,有些食物或環境表面看起來正常,但黴菌毒素卻已經存在。」王偉全解釋。

黴菌與黴菌孢子是具有生命的微生物,普遍存在於空氣中,而黴菌毒素則是黴菌在感到壓力時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王偉全指出,這種無色無味的脂溶性毒素不僅難以察覺,也難以排出,會在脂肪組織中不斷累積,甚至會攻擊粒線體,造成慢性疲勞、發炎等問題。

在台灣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中,黴菌毒素幾乎無所不在。王偉全醫師說明,除了發霉的食物外,生活環境中的黴菌來源更是防不勝防,特別是在水損環境中生活的民眾,體內黴菌毒素含量會特別高。居家環境中的漏水、壁癌、潮濕的牆壁、地毯、冷氣空調系統、洗衣機、浴室、廚房,甚至是室內盆栽的土壤、木質家具,都可能是黴菌的藏身之處。

在食物方面,除了明顯發霉的食品外,穀物、花生(及花生醬)、咖啡豆、莓果類等,在收成或儲存不當時,也容易產生黴菌毒素。這些無形的毒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人體,造成健康危害。

王偉全醫師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以前常打噴嚏,身體也經常痠痛,莫名疲倦,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後來才發現可能是體內黴菌毒素所致。他特別整理出黴菌毒素引發的五大常見症狀:鼻炎(長期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不斷打噴嚏、流鼻水)、疲勞(粒線體受損,怎麼睡都很累)、失智或腦霧(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疼痛(全身慢性發炎,引發頭痛、關節痛、肌肉痠痛)以及震顫(神經傳導受阻,可能出現手抖、不自主顫動,甚至是一種從脊髓傳出的「內在震顫感」)。

在食物方面,除了明顯發霉的食品外,穀物、花生(及花生醬)、咖啡豆、莓果類等,在收成或儲存不當時,也容易產生黴菌毒素。(示意圖/Pixabay)
在食物方面,除了明顯發霉的食品外,穀物、花生(及花生醬)、咖啡豆、莓果類等,在收成或儲存不當時,也容易產生黴菌毒素。(示意圖/Pixabay)

王偉全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上有兩種黴菌毒素在台灣民眾體內被檢測出的比例特別高。第一種是膠黴毒素,由念珠菌或其他黴菌製造而成,化學結構含雙硫鍵,治療難度高。「一旦身體有膠黴毒素,吃蒜頭、洋蔥、十字花科蔬菜等硫化物,身體會出現奇怪反應,毒素也能會更活化。」王偉全說明。

另一種常見的黴菌毒素是黴酚酸,這是所有黴菌毒素中唯一的水溶性毒素。理論上只要離開黴菌環境,身體就有辦法自然代謝,若檢測出含量高,代表目前接觸的環境一定有黴菌存在。

針對如何排除體內黴菌毒素,王偉全醫師提供兩大方向建議。首先是改善環境,包括找出源頭(檢查家中是否有漏水、壁癌等問題,並徹底解決)、維持乾燥(使用除濕機,將濕度控制在50%以下,抑制黴菌生長)、空氣清淨(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空氣中的黴菌孢子)以及定期清潔(定期清洗冷氣、洗衣機,並丟棄堆積的紙箱、檢查盆栽土壤)。

其次是體內排毒,包括戒糖(糖對所有黴菌都有滋養作用,戒糖能有效抑制其生長)、補充好油(橄欖油、黑種草油、魚油等)、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腸道排出毒素)以及補充益生菌(特定的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布拉迪菌、土壤益生菌,有助於排除黴菌毒素)。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