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一名35歲孕婦長期為便秘所苦,平時食量不大,也有攝取足夠的蔬菜纖維和水果,益生菌、黑棗汁、酵素等,仍解便不順,尤其到孕期32週以後,曾經7天才解一次羊屎狀的硬大便,令她非常困擾。桃園宜蘊中醫診所副院長廖芳儀發現,便秘的原因是陰血虛,只要開一些養陰補血的中藥(例如生地、麥冬、何首烏等),幫助潤腸,對安胎也有助益。
示意圖/資料庫
桃園宜蘊中醫診所副院長廖芳儀在臉書專頁「廖芳儀中西醫師-食養。醫方。五感療癒」發文分享,曾有一名孕婦因便秘問題至婦產科求診,被提醒要多喝水,也拿了軟便劑,但她覺得因為寶寶越來越大,腸胃的不適感讓她會覺得脹氣、反胃、打嗝,軟便劑似乎也沒辦法完全改善她的問題。經診斷發現除了便祕以外,小佩皮膚乾燥、嘴唇乾燥,容易頭暈心悸,容易覺得疲勞,這種體質對備孕女性或是孕媽咪來說是蠻常見的狀況。
廖芳儀指出,便祕一般是指因大便太乾或太硬而排泄困難,若排便的間隔超過3天以上、排便時要費力使勁、糞便堅硬、排便不順或排不乾淨或1週排便少於3次,都是便秘可能的症狀。造成便秘的可能原因有纖維和水攝取不足、壓力、活動量不足、懷孕(荷爾蒙改變或是胎兒壓迫到腸胃道)、腸躁症(病因不明)等,在門診中見到過大的子宮肌瘤壓迫到大腸、油質攝取不夠、節食減重飲食量不足等。經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和中醫的調理,大多可以獲得改善。另外,長期的便秘也有罹患癌症的隱憂,必須重視自己的腸胃保健。
中醫常見的便秘體質
- 腸熱便秘:體質燥熱,口渴,大便硬,口臭,皮膚油膩等,從中醫的角度就是要清熱瀉下的體質,也是大家認為需要吃點瀉藥的狀況,常用的中藥像大黃、番瀉葉、芒硝等,雖然瀉肚子的力道很強,但不適合長期服用。
- 血虛便秘:女性常見的便秘體質,主要是容易疲倦,氣色不佳,月經量少,生理痛等等,只要給予一些補血的藥物(如: 當歸、何首烏等)就可以獲得改善。
- 陰虛便秘:女性或高齡長輩常見的體質,口語上來說就是身體缺乏水分,所以中醫會給予一些潤腸的中藥(如: 玄蔘、麥門冬、生地等)。
- 氣虛便秘:這大多發生在大病癒後或是長期臥床的長輩,因為身體機能的低落造成,給予一些補氣的中藥(如: 人參、黨蔘、黃耆、白朮等)可以一同改善身體機能。
- 氣滯便秘:這在壓力大的白領階級非常常見,因為壓力大,從中醫觀點來說就有肝氣不暢的問題,所以便秘常伴隨嚴重的腹脹、放屁或是反胃的情形,可能給予一些理氣的中藥(如: 枳殼、青皮等)幫助改善。
改善便秘的生活習慣
- 纖維攝取充足:深綠色高纖蔬菜、水果(如蘋果、木瓜、火龍果、鳳梨等)、五穀雜糧也是很好的纖維質來源。
- 水分攝取要充足:體重x30-35c.c.=建議的一天水量,另外,早晨空腹喝一杯溫水也有幫助。
- 健康油質的攝取:適當地攝取好油(如: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等)對腸胃蠕動也很好。
- 運動:運動可加速食物通過大腸的時間,也可以幫助腸胃道肌肉蠕動。
- 輔助飲食:咖啡因、茶、益生菌、酵素等,可以選擇自己願意嘗試的。
- 不要憋大便:像憋尿一樣並不健康,有便意就盡快去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