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斐爾到梵谷」5天破萬人次訪奇美博物館 他曝光5個必親自看展理由

分享:
0:00
volume_up

資深記者鍾志鵬/綜合報導

文森.梵谷(1853–1890)作品〈長草地與蝴蝶〉,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台灣藝術界出大事了!台南奇美博物館從5/2到9/1展出《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這是英國國家藝廊成立200年來第一次來臺灣。有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荷蘭光影大師「林布蘭」跟後印象派藝術巨擘「梵谷」等50位大師的真跡,是橫跨400年的西洋繪畫史縮影。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王德育老師曝光一定要親自看展的5個理由。

拉斐爾(1483–1520)作品8〈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阿爾瓦聖母),約1510–1511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2到9/1在台南奇美博物館

2024年5月,台灣藝術界出大事了。一場臺灣有史以來最高規格的西洋畫展,就在臺南奇美博物館。大展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都有,橫跨西洋繪畫史400年, 這是英國國家藝廊1824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將畫作出借至臺灣,這是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大展覽。

《英國國家藝廊》是全世界最知名、公認世界最偉大的美術館之一,館內收藏13世紀至20世紀逾2,300幅藝術名畫,這回來台灣的英國國寶,精選52件大師大作,包括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哥雅、透納、塞尚、莫內、雷諾瓦、高更、梵谷等等,每一位都在西洋藝術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奇美博物館館長許家彰表示:「很開心可以在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的歷史性時刻參與這個經典大展,更榮幸能夠成為英國國家藝廊指定的臺灣唯一合作館所,這說明奇美博物館已成為臺灣民眾認識世界文化歷史的重要平臺;希望透過我們一次又一次引進國際大展,增進南臺灣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為國人開拓寬廣視野。」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開幕,英國國家藝廊館長加百列.芬納迪(中)帶領一級主管來台力挺,與奇美博物館董事長郭玲玲(右四)、館長許家彰(右三)、策展團隊成員一起合影。(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台灣百年來最高規格藝術大展藝術博士曝光3點必去親自看展理由

台灣藝術界的大師級人物王德育老師,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博士,是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退休教授。他曝光3個理由,一定要親自看展,大師真跡跟複製畫,就是不一樣。

Q1:這次特展的重要性如何?對臺灣藝術歷史有什麼重要意義?

A1:之前,台灣引進的特展多半是單一藝術家或是單一畫派的呈現;而這次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展出52幅名畫,精采絕倫,呈現從文藝復興以降至後印象派的藝術史精華版,讓觀者藉由一次有系統的展覽認識400多年西洋藝術史的發展脈絡。

對藝術有興趣且有素養者可隨著時期或畫派細細觀賞每幅畫作在藝術發展脈絡中所呈現的特色,除了怡情養性,或可反觀臺灣藝術史的發展如何呈現和定位。而年輕的藝術創作者面對名家原作,可仔細研究名作的創作技巧和內涵表現,從而精進自己的創作表現,未來可豐富臺灣藝術的發展。

桑德羅.波堤切利(約1445-1510)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約150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Q2:為什麼一定要親自去看展的5個原因?

(A1):這次的特展是展出來自英國國家藝廊典藏的52幅名作,讓台灣民眾無須遠渡重洋便有幸在台南觀賞著名的西洋畫作,一窺英國國家藝廊的堂奧。

(A2):展出的畫作涵蓋長達四百多年的畫作,觀眾可循著藝術發展時期縱觀西洋藝術史的演變,尤其有機會看到「形式風格」和「巴洛克」的畫作,是台灣觀眾耳聞已久但未必熟悉的時期。

(A3):極爲難得的是這次特展展出堪稱特級的傑作。安托內羅‧達‧梅西那 (Antonello da Messina) 的《書房中的聖傑洛姆》。之前,義大利的繪畫是使用蛋黃調色粉來作畫,稱為「卵彩」;法蘭德斯則是用亞麻仁油來調色粉,通稱「油畫」,梅西那學會使用油彩,將油畫引入威尼斯,促成了威尼斯的文藝復興的鼎盛期。這件傑作融合了義大利合法蘭德斯的繪畫特點,公認是第一幅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油畫傑作。

(A4):中世紀時期只能表現天主教題材,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描繪希臘羅馬神話。皮耶羅‧碟爾‧波萊優羅 (Piero del Pollaiuolo)的《阿波羅與達芙妮》是這類繪畫題材的最早經典之作,也是屬於特級的傑作。

(A5):同時看到不同時期和內容的聖母像表現,從威尼斯咎瓦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結合風景的構圖,到拉斐爾的慈母形象,到反宗教改革時期便於冥想而單獨存在的聖母表現。前兩者的聖母像在西洋藝術史的地位崇高無比,而薩索斐拉托 (Sassoferrato) 的聖母罩袍所用的群青色比黃金還貴,這幅畫群青色公認是最飽和、最美麗的畫作。

4.克勞德(可能1604或1605-1682)作品〈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1641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Q3:看真跡與複製品的意義,有什麼不同?民眾親見大師真跡,將會有什麼收獲與啟發?

A3:隨著科技的進步,複製品可以相當接近原作,但從原作才可如實看到名家用筆的筆觸、色彩的微妙變化以及質感的表現。此外,面對數百年前的原作時,那種跨越時空與原作者的直接溝通是無從取代的。

當觀眾站在這些名家作品之前,若是久仰的名作真跡,將會極爲感動,藝術創作者可仔細賞析其內容、用色和筆觸,精進自己的創作表現;藝術愛好者可深深領會作品的內涵意境,藉以怡情養性。而此次展出數幅宗教題材的名畫,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可從畫作中體會畫家如何表現宗教的虔誠與細緻的美感,而這種感受在面對原作時應該特別明顯。

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1775-1851)作品〈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出自希臘詩人穆塞厄斯),1837年之前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2024 / 5/2~9/1。圖為卡拉瓦喬作品〈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官網:(展期自5/2至9/1止)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克勞德.莫內(1840-1926)作品〈鳶尾花〉,約1914-1917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林布蘭(1606-1669)作品〈六十三歲自畫像〉,1669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5.法蘭西斯科.德.哥雅(1746-1828)作品〈依莎貝爾.德.波爾塞爾女士〉,1805年之前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提香(活躍於1506左右;卒於1576)作品〈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約1510-1512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湯瑪斯.勞倫斯爵士(1769-1830)作品〈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182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作品〈浴女〉,可能於1885-1890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2024 / 5/2~9/1。〈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1825年創作。圖片版權:英國國家藝廊c(圖/奇美博物館提供)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