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紅海危機與AI產業爆發,導致各國被迫重新思考能源佈局與國家韌性。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Karsten Tietz)19日在「能源獨立.國家韌性論壇」剖析德國斷然走向「非核家園」的慘痛經驗,曾任民進黨政府府院黨發言人的Kolas Yotaka也現身,並擔任論壇主持人的角色,備受關注。

「在地緣政治與科技革命交錯的時代,能源不再只是經濟命脈,而是國家安全的關鍵防線」,該論壇邀請來自德、美、台包括核能、軍事國防與外交領域的專家齊聚,共同探討台灣能源韌性是否足以應對來自環境的威脅?
全球能源思維轉折:「能源獨立」成為國家重要戰略
《人間魚詩生活誌》發行人李政鋒博士表示,戰爭與能源危機讓能源議題成為國際安全核心,促使全球主要國家從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能源已不只是經濟與生活的必需品,而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他指出,「若台灣無法建立具韌性且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一旦外部供應中斷,國防與經濟都將遭受巨大衝擊,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全民應該共同關切的問題。」
李政鋒說明,德國、日本、南韓紛紛延後核電廠除役或重啟研究,美國與歐洲則積極發展核融合、氫能與儲能等新技術。趨勢顯示能源不再是單一路徑選擇,而是多元並進的現實課題。
德國經驗:從「非核家園」到「現實平衡」
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狄嘉信(Karsten Tietz)先生表示,德國與台灣皆面臨能源轉型挑戰,能源轉型不應以淘汰特定能源為目標,而是務實地檢視各種能源可扮演的角色,追求最大的效益。台灣具備強大的科技與製造實力,若能與歐洲攜手推動儲能、氫能與電網優化合作,將共同打造更安全、永續的能源未來。
德國核能科技協會理事長湯馬士.賽波特(Thomas Seipolt)補充道,「我們不應以上世紀的恐懼評價今日的科技。關鍵不在於核能本身,而在於如何安全地使用它。」他說明,烏俄戰爭導致歐洲天然氣供應中斷、電價飆升,德國政府為確保電力穩定,延後核電廠除役並重新投入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核融合研究。「SMR具備具備分散部署、被動冷卻與高安全性設計等特質,可在再生能源間歇不足時提供穩定電力,是提升能源韌性的重要補強。」

美國觀點:能源即防線
曾於美國國防部服務多年,前雷神公司台灣區總經理胡振東表示,台海安全靠的是防禦戰,台灣需要有足夠的正確的裝備,必須有防衛韌性能量,「台灣要贏,就必須持久!」當能源供應與運輸被封鎖,國防、通信與民生將全面癱瘓,台灣必須設法盡量撐得夠久,才能等到國際援助,改變局勢。
台灣有97%的能源仰賴進口,能源戰力脆弱,美台智庫與學界普遍認為,台灣的能源存量只夠台灣撐八到十天。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高級研究員Mark Montgomery 海軍少將也於錄影致詞中強調,能源基礎設施是混合戰的首要攻擊目標,「能源安全不是附屬條件,而是防衛體系的一部分。台灣必須在平時就建立多層防護與快速復原能力。」
他在今年八月來台參加能源兵推時指出,台灣低估了自身網路的脆弱,也高估了自己應對網路站的防衛能力。尤其台灣一半以上的電力來自天然氣,若台灣的儲能設備有限,將成為戰時的負擔。
烏克蘭遭遇俄羅斯能源封鎖戰略襲擊,尚且可透過陸路向歐洲各國購買能源,但台灣是島國,若遭遇中國攔截進入台灣的船隻,將是最危險的情境。
Kolas Yotaka:從反核世代到理性倡議
論壇主持人,前立委、前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指出,隨著時代與國際局勢的變化,能源議題已遠超出單純的環保範疇。早期的反核運動代表了社會對公義與安全的追求,但如今,科技與全球安全環境的演變,要求社會以更開放與務實的視角重新檢視能源政策。「我依然重視安全與環境,但拒絕討論並不能讓台灣更安全。若新技術能在國際標準下確保安全,就應該讓理性與專業回到桌上。」
她強調,台灣支持AI產業與國防科技發展,均需要強大的電力奧援,政府應啟動跨部門、跨黨派的「國家能源安全會議」,開放透明地檢討能源配比,與美、日、歐建立能源策略聯盟SOP,建立符合戰時需求的電網佈局,強化電網韌性分散風險,開發機動性高的SMR和參與核融合技術研發,協調核廢料遷至最適合儲存的地點。「這不只是能源問題,而是國家安全與生存問題。」
超越對立:能源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共同防線
論壇總結指出,台灣應擺脫「非核即再生」的對立語境,回歸專業、數據與國際合作,整合再生能源、儲能、核能與新興技術,建立兼具穩定、低碳與戰略自主的能源架構。
「能源是國家安全的血脈。」李政鋒博士強調,「當民間開始以理性開啟討論,台灣也正在往成熟的能源治理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