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檔案館經過10年多的籌建,今早(17)日在新北林口舉行開幕。賴清德總統親自出席,肯定檔案館象徵政府推動資訊透明、政治檔案開放與守護民主記憶的決心。他說「唯有在真相的基礎上共同對話,台灣才能更團結,也才能讓民主的道路越走越堅定。」

國家檔案館自籌備、選址、規劃到工程,耗時10餘年,106年獲行政院核定,110年動工,今年9月試營運,將於11月22日正式啟用服務。新館以AI導入與國際接軌為發展方向,展示空間結合知識性、體驗性與趣味性,希望讓檔案成為具有生命力的國家資產。
賴清德上午出席開幕式,經濟部長龔明鑫、新北市長侯友宜也都陪同到場。賴清德致詞時,肯定中央與新北市府合作無間,讓建館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他表示,新館導入AI技術、打造智慧化檔案管理,「來到國家檔案館,應該人人都能輕鬆找到需要的資料,這就是透明政府的精神。」
賴清德提出3項期許:首先,依法積極徵集政府重要檔案、民間珍貴文書與國外典藏的台灣相關資料。所有中央與地方機關都應依法移交檔案,「沒有法律依據,不得拒絕、不許遮蔽」。
第二,檔案館管理目標應是「最大開放、最小限制」。檔案公開是開放政府的基礎,也是人民檢視國家行為的權利。
第三,期盼檔案能深入校園與在地場館,讓年輕世代以證據為基礎思考,也理解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走過的道路。「檔案是全民共同的生活記憶,更是一代代推動台灣的人留下的軌跡。」
賴清德提到,今年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台灣解嚴天數已正式超越戒嚴統治的時間。他感謝檔案館首檔特展即展出戒嚴相關重要原件,包括《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資料、《刑法100條》修法等,呼籲國人走進檔案館,親眼看見台灣如何走出威權陰霾、邁向民主光明。
賴清德強調,檔案公開不僅是歷史工作,更是轉型正義的一環,能讓民眾理解前人追求民主的艱辛,凝聚守護自由與和平的意志。「侵略者最害怕的,是我們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