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戰隊兵力移防關島 張競:攻勢轉守勢才是走錯路

分享:
0:00
volume_up

美國陸戰隊司令史密斯(Eric Smith)上將,1月15日在華盛頓美國國防事務作者團(Defense Writers Group)早餐會中,公開評論陸戰隊的調整日本琉球(沖繩)兵力部署計畫,並且質疑從2024年12月開始啟動,將數量高達9000名陸戰隊部隊兵力,從琉球移防至關島的決策可能搞錯方向。對此,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近日在臉書貼文提出看法。

美國陸戰隊司令史密斯上將。(圖/美國海軍)

張競表示,從史密斯上將的公開批評,有下列幾個問題值得思考。首先,美國陸戰隊調整兵力部署,真正原因不僅是軍事問題,背後還充滿高度政治意涵與社會壓力。史密斯上將本來就是美國陸戰隊圈內人,在決策與政策擬定過程中絕對理解其中多項因素,而且他又強調必須信守與日本所簽協議,但此時公開表達異議,不僅是大放馬後砲,更顯得是無奈大發牢騷卻無濟於事。

他指出,其次美國陸戰隊屬於攻勢部隊,冷戰時期進駐琉球,本質上並非擔任守勢作戰的守備部隊,而是視琉球為前進基地,作為針對社會主義集團圍堵與嚇阻軍事部署的重要環節。因此整個兵力調整部署,必須觀察其原始任務使命是否受到影響。

日本琉球的美國第12陸戰隊濱海團。(圖/美國陸戰隊)

因此與其將焦點鎖定美國陸戰隊從琉球撤離移防的兵力數量,不如深入觀察駐防日本及琉球的美國陸戰隊第3遠征軍(MEF)作戰序列與任務職能是否受到影響?假如該部隊遂行兵力投射作戰能力沒有因此削弱,則其戰略嚇阻能力就不會有所變化。

張競認為,再者目前新編組成軍、駐防琉球的陸戰隊濱海團(MLR),到目前為止僅對外公布其兵力編組、建制武器與作戰能力,但其任務職能與陸戰隊遠征軍運用兩棲作戰實施兵力投射,究竟存在何種差異?兩者之間又要如何分工?未來恐怕要依據實施演訓與任務執行狀況,才能理解其所能承擔的任務職能。

美國陸戰隊第3遠征軍HIMARS高機動砲兵火箭系統。(圖/美國陸戰隊)

他強調,最後就要提到史密斯上將發言的真正重點,美國陸戰隊若要繼續維持其戰略嚇阻能力,就必須仰賴美國海軍能夠鞏固制海戰力,並且提供美國陸戰隊足夠的兩棲艦艇與後勤運輸能量,否則就算陸戰隊遠征軍順利進駐前進基地,缺乏前述戰略條件與作戰能量,仍然是寸步難行無法遂行任務。

至於目前進展並不順利之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船截擊系統(NMESIS)建軍案,其構想是抽調陸戰隊兵力支持守備作戰性質極高、以陸制海的火力打擊作戰;本質上就與陸戰隊負責攻勢作戰的部隊基本屬性有點不搭調,套句史密斯上將所言,這恐怕才是真正搞錯方向走錯路吧?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