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73年來3次形成堰塞湖 太管處籲:尊重山脾氣

分享: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崩塌,立霧溪遭到堵塞形成堰塞湖。根據東華大學團隊研究發現,這已是燕子口第3次形成堰塞湖,太管處呼籲應學會尊重山的脾氣。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邊坡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崩塌,立霧溪遭到堵塞形成堰塞湖。(圖/翻攝自林保署花蓮分署臉書)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2024年0403地震後燕子口曾出現小型堰塞湖,當時的水位還沒有高過公路,不過,這次堰塞湖水位從公路面漫入靳珩隧道,再從隧道溢流至魯丹橋路面洩至立霧溪。雖然壩體底部持續滲水,右岸岩壁也在出水,隧道西口一度被淹沒,觀測到的數據都顯示風險尚未結束,因此應持續監測。

針對外界傳言燕子口知名地標「酋長岩」沒入堰塞湖底,太管處保育研究科長陳顧淋澄清「目前還沒有被水淹沒」,酋長岩位於壩體下方約50公尺處,如果之後出現壩體潰決,才可能會被大水淹沒。

陳顧淋表示,錐麓大斷崖陡峭、脆弱,透過分享東華大學團隊製作的紀實內容,希望讓更多人從第三方角度認識太魯閣演變過程並非靜止而是動態的,進而尊重山的脾氣,理解相關管制措施的必要性。陳顧淋也強調,台灣位在歐亞大陸跟菲律賓海板塊之間,板塊運動造就現在的太魯閣,去年0403地震也是因為兩板塊應力造成峽谷出現變化。

陳顧淋說:「太魯閣可以說是一個狀態的呈現,現在太魯閣的風貌和以前截然不同,人類是用有限的生命在見證無涯山水。」希望藉此讓各界理解太魯閣地質環境的動態特性。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