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人體便便隱藏身體健康訊息,每天上完廁所後,別急著沖水,低頭看一下,了解自己大便的型態。醫師傅裕翔在臉書分享臨床上使用「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把人類的大便分成了七大類,便便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長短,都會影響便便的形狀,藉此可以判斷病患的飲食策略。
七大類便便。
(圖/翻攝自傅裕翔醫師臉書)
傅裕翔醫師及戴定恩醫師也在臉書為大家解說這七大類便便
【第1、2型乾巴巴便便表示便秘】
醫師建議多補充水分,每天喝約2000c.c.以上的水可以讓便便變軟,此外還可以補充高纖維食物及益生菌,或是飲用梅子汁、黑棗汁、蘆薈汁容易導致輕微腹瀉,可以酌量使用,最後如果還是無法改善,建議諮詢專業醫生使用,切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第3、4型是最理想的】
這兩類型的便便是很健康的,尤其第4型最漂亮,可以繼續維持飲食及生活習慣。
【第5至7型水狀表示有腹瀉的可能】
這三類型的便便的人,可補充含有鈉或鉀的電解質液,把運動飲料和飲用水以1:1混和後飲用,能夠減緩拉肚子後的水分流失,另外避免常見亞洲人過敏原,像是牛奶、乳糖、麩質、油膩辛辣食物讓腸胃休息,不要再刺激腸胃,還有暫時低纖飲食,先吃白米飯、白麵包、粥等清淡食物,等腹瀉症狀好一點後,再慢慢增加蔬菜和水果攝取。
若長時間找不到腹瀉原因,很可能有潛在亞洲人常見的的食物過敏、麩質不耐、乳糖不耐或酪蛋白過敏在作怪,甚至有腸躁症、發炎性腸道症的可能。建議尋求醫師協助,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資料來源:傅裕翔醫師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