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投票23日落幕,31名藍委全保住席次。這場可能逆轉立法院「朝小野大」局勢的行動失敗後,總統賴清德祭出「4項調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拋出「5大訴求」。多位專家學者接受《BBC中文》訪問,對藍白綠未來2年的走向發展進行分析。

報導稱,立法院在大罷免投票後繼續維持「朝小野大」。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指,罷免結果呈「最新民意」,執政黨須承認是立法院少數,與在野陣營溝通妥協,釋出權力才能解決政治僵局。
劉嘉薇認為,賴政府應主動尋找解套方式。具體手段方面,可透過總統的「院際調解權」,召集各院院長會面協商解決爭端;也可以民進黨黨主席身份,邀兩黨黨主席會商。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認為,賴政府亦有可能受外部壓力而轉變態度,「如果民進黨還是無法在立法院提高軍購等國防預算,使美國產生疑慮,就可能為了提升執政正當性、得到美國信任,進而妥協釋放善意」。他說,朝野對立在台灣憲政史上並不新鮮,但賴面對更大民意壓力,卻未見有積極回應。

賴清德23日晚間召開記者會稱,將啟動行政院內閣改組。但張峻豪表示,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都是與總統相近的人,顯示賴面對重大挫敗後,反而是把權力圈子進一步縮小。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顏維婷告訴《BBC中文》,外界多批評賴政府決策群過於狹隘,新任內閣能否帶入新聲音和多元意見才是重點。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表示,綠營支持者也期待看到賴願為大局「有所改變」。賴應釋出更多善意,利用總統層級協調行政立法。
至於大罷免結果是否代表的民進黨挫敗?張峻豪分析,在許多過去藍白合奏效選區,不同意票多過前一次得票,顯示在2024年後雖然民眾黨因柯文哲被關押支持度下滑、國民黨也流失部分支持,但中間選民也「對民進黨反感」。

另一方面,學者蔡榮祥認為,此次由公民團體發起罷免,結果雖看來失敗,但數據可觀察到罷團提出的訴求仍吸引不少「過去民進黨沒有動員到的人」,這對國民黨是個警訊。
王宏仁稱,大罷免未涵蓋全台選區,結果未必能反映2026年地方縣市首長選舉、2028年總統大選的發展,未必能形容民進黨「大敗」,但對國民黨是好開始,這次面臨罷免的台中立委江啓臣、楊瓊瓔,也透過選戰動員,為其未來是否參選台中市長做準備。
國民黨取勝後的政治動向亦值得關注。朱立倫表態將會辭去黨主席,並呼籲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劉嘉薇說,這次大罷免對於盧秀燕是一次政治檢驗,中部5位立委成功保住席次,代表盧秀燕輔選成功,墊高她在黨內和政壇的地位。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盧秀燕勢必將扛起黨主席責任,這是「民意所趨」,一再推卻恐會讓支持者失望。

多名專家紛紛指,2輪罷免選舉顯示「藍白合」成功,讓外界更關注兩黨在2026年地方選舉會如何合作。
民眾黨黨主席黃國昌發起的核三重啟公投有超過400萬同意票,超過2021年「重啟核四」公投的380萬票。張峻豪認為,這標誌黃國昌重大勝利,代表民意對民眾黨的肯定,未來無論是談「藍白合」或與藍營合作抗衡民進黨,民眾黨都有重要角色。
黃國昌已表態參選新北市長,但國民黨的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都提出參選意願,顯示兩黨在此題還未有共識。
蔡榮祥表示,黃國昌此次為國民黨助選立功,有更多籌碼能與藍營協商,即使明年不參選新北市長,也可能在2028年與國民黨候選人搭配投入總統大選。
但王宏仁表示,黃國昌在公開表態參選新北市長前,缺乏與藍營溝通只考量其政黨利益,可能讓他走上前次總統大選藍白合失敗的道路。距離2026年選戰還有一段時間,兩黨將如何協調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