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後膝關節炎好發!中醫:BMI與發病率成正比

分享:

膝關節疼痛困擾許多長者生活品質,一名75歲陳姓婦人因雙膝疼痛難行,在接受中醫針灸治療後,行走時的疼痛獲得明顯改善,展現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成效。

中醫透過針灸治療,能促進膝部與腿部的血液循環,以達到止痛、消腫效果。常用穴位包含犢鼻、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與血海等。(圖/台南市立醫院)
中醫透過針灸治療,能促進膝部與腿部的血液循環,以達到止痛、消腫效果。常用穴位包含犢鼻、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與血海等。(圖/台南市立醫院)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江驊修醫師指出,膝關節疼痛是中醫門診常見症狀,主要由退化性關節炎引起。這類疾病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特別是50歲以後的人群,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

根據江驊修醫師的說明,在中醫理論中,膝關節疼痛被歸類為「膝痹」,可依據個人體質與症狀分為虛證、實證及虛實夾雜三種類型。他解釋:「虛證多與年長者筋骨失養有關,實證則可能與風寒濕邪入侵或氣滯血瘀所致的經絡阻塞有關。」

在治療方面,江驊修醫師表示,中醫針灸治療能促進膝部與腿部的血液循環,活絡經脈並降低局部發炎反應,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常用的穴位包括犢鼻、足三里、陽陵泉、懸鐘與血海等。研究發現,針灸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減少發炎物質的產生,不僅能有效緩解疼痛,且具有高度安全性,無明顯副作用。

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可強化下肢肌力、延緩關節退化。(圖/台南市立醫院)

針對日常保養,江驊修提醒,由於膝關節需承受全身體重,控制體重對於預防和改善症狀極為重要,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退化性膝關節炎發病率呈現正比關係。他建議民眾應避免長時間提重物、久蹲、久跪及不當爬樓梯,以減輕膝蓋壓力。

在飲食建議方面,江驊修醫師強調應減少高油、高糖食物的攝入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同時建議適量攝取富含維生素、鈣質與蛋白質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牛奶及豆製品,有助於修復關節、強化骨骼,提升長期保健效果。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