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下月5日升空 拚圓台灣10年太空夢

分享:
0:00
volume_up

文/中央社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將於台灣時間10月5日升空,現已抵達法屬圭亞那的計畫主持人林辰宗,回憶10年來歷經台美合作變更與疫情,儘管過程「曲折坎坷」,如今獵風者已完成燃料槽洩漏測試,只待火箭準備好後灌注燃料,不久,即可見證「台灣製造」飛向太空。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10年磨一劍,將在台灣時間10月5日於法屬圭亞那升空,團隊已抵達當地,為升空最後一哩路做好準備。(Arianespace / ESA / CNES提供)

獵風者衛星(TRITON)包含酬載,共有約82%是由台灣研發製造,若加上地面設備,有超過20家台灣的研發單位及廠商參與,並於今年7月自台灣起運往法屬圭亞那,預計台灣時間10月5日上午9時36分升空。

國家太空中心(TASA)團隊目前已在法屬圭亞那,為獵風者升空最後一哩路做準備,回想起獵風者2013年完成系統設計審查至今,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越洋受訪時直言,一路走來可用「曲折坎坷」形容。

從獵風者的代號「Formosat-7R」可以看出它與福衛七號任務相關,林辰宗指出,原先台灣、美國合作的福七計畫,其實包含2組衛星,第1組有6枚、第2組為7枚,7R則是第2組的第7枚衛星,但美方中止第2組7枚衛星計畫,7R因此缺了科學酬載、也沒有火箭可發射。

「2017年聽到美方確定不做的時候,我們已經完成6到7成,很多東西都買了,元件也發包製作了」,林辰宗說,計畫要不要繼續、如何繼續,都讓當時的太空中心與科技部(現為國科會)傷透腦筋。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和計畫主持人林辰宗(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直到2019年,政府啟動預算高達新台幣251億元的「第3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拍板鼓勵自製衛星,獵風者獲得國科會支持編列發射經費,為期程10年的第3期太空計畫打頭陣。

林辰宗表示,正當團隊重振士氣,如火如荼推進計畫時,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導致已下訂的零件、元件進口延遲,衛星組裝的時程只能跟著推遲,一直到2022年,元件才全數到齊。

獵風者是台灣第2枚自製衛星、也是首次製作氣象衛星,林辰宗認為,最振奮人心的,在於技術層面的突破,舉例來說,由於獵風者配置的是單側太陽能板,其姿態控制堪稱重大挑戰,太空中心花了1年多的時間,打造可雙軸旋轉的太陽能板,改善重心搖擺問題。

獵風者升空後,除將提升台灣氣象觀測的資料量,也會驗證台灣自主設計製造的10項關鍵元件與技術;所謂「元件驗證」類似體檢概念,檢視元件能否扛得住火箭發射過程劇烈振動,以及太空嚴苛環境等考驗,若成功服役,將是台灣打進國際太空產業供應鏈的重要一大步。

談及獵風者目前整備狀態如何,林辰宗說,獵風者送到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後,要進行數個重要項目,包含功能測試、燃料槽洩漏測試、灌注燃料、與火箭對接等工作;目前剛完成燃料槽洩漏測試,等火箭準備好,即可灌注燃料。

林辰宗表示,最終獵風者運到發射場,所有環節都要再測過一遍,「螺絲沒有鎖緊,不是開玩笑的」,雖然沒有什麼博大精深的學問,但每個細節都必須注意,當見證「台灣製造」飛向太空,會很驕傲的告訴家裡小孩,「你看,這是我們做的」。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