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何獨悼屈原?何啟聖:紀念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

分享:

甕子記者李俊毅/綜合報導

端午節連假期間,出現不少出遊人潮,也有自古以來就有立蛋、吃粽子、掛艾草、划龍舟等習俗,也有不少民眾會分送粽子給親朋好友,渡過端午節。而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相傳是為了紀念詩人屈原。致理科技大學教授何啟聖直言,「何止是紀念屈原,紀念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不滅的信仰,不朽的靈魂。」

粽子。(圖/中天新聞)

何啟聖12日在臉書撰文表示,剛放完三天端午連假回到學校,為同學上「品牌管理實務」的課程,也藉此機會講故事,使同學們可以從故事中慢慢進入教學主題。

何啟聖說,自己在課上問同學們,端午節是為紀念誰,為什麼要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都說得出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划舟打撈,裹粽餵魚,保全肉身。但,對於屈原抑鬰的一生,能說得出來的,幾無一人。

於是,他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為什麼獨獨端午是紀念「人」的日子,而且長達二千三百多年之久呢?這不正說明了,屈原將「個人品牌」形塑的十分成功嗎?

何啟聖說,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代楚國一名翩翩少年,他出身貴族,身形澟澟、相貌俊俏、學識淵博、才華洋溢。他原本大可好好享受富二代公子哥兒的舒適安逸日子,但偏偏愛國心的驅使,使他步入仕途,廿三歲的盛年,即被楚懷王欽點位極人臣,從「三閭大夫」躍升為「左徒」,也就是楚王首席幕僚,官銜僅次宰相。

何續指,他銳意推動改革變法,舉賢才以富國,削弱貴族權利,保護百姓,深受人民愛戴。他與朝中媚秦派對立,力主聯齊抗秦,未料,卻遭讒臣靳尚及楚王寵姬的私生子子蘭所構陷,變法三年後遭到撤職。

此時,秦王遣張儀出使楚國,以商於六百里土地及美女相誘,離間楚國斷絕與齊國盟約。屈原得知,即刻趕赴朝中勸諫未果,豈知,楚齊斷交,秦國卻未履約,於是,楚王興兵伐秦慘敗,還賠上漢中一地。

戰敗的楚懷王這才得知屈原的用心良苦,於是召他進殿共謀國事。屈原不計毀譽,再領官銜,並費盡口舌,令齊楚復交。當他把好消息要帶回向楚王報喜,孰料,楚懷王再受秦國歸還漢中之地的誘惑,率爾再與齊國斷交。

同時,相邀楚懷王至秦國商談土地歸還一事。屈原又一次對楚懷王說之以理、甚至以死相逼,楚懷王硬心前往,在武關一處被擄,一國之君成了階下之囚,三年後,客死異鄉。

悲痛莫名的屈原因此寫下了傳世千年的絕唱「離騷」,發抒內心滄涼哀怨的悲憤。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懷朕情而不發兮,餘焉能忍而與此終古?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如果不是對朝廷的滿心失望;如果不是對腳下的故土愛得深沈,屈原他又怎麼會寫出如此慷慨決絕的悲歌。

楚頃襄王繼位,屈原仍決志輔佐,希望再興大楚,重現榮光。誰知,新君亦受小人啊環伺,屈原有志難伸。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國大將白起,攻陷都城,楚頃襄王倉皇走避他方,楚國覆滅,屈原國破家亡。

五月初五,屈原站在汨羅江畔,想起悲滄的一生,留下了這句「舉世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警世名句。此時的屈原,哀痛莫名,萬念俱灰,唯有一死,方可明志,遂抱石投江。百姓得知,駕舟遍尋未著,投食以保全大體不受毀損。

屈原死了,濤濤江水沒有忘記他,江畔的百姓沒有忘記他,二千年的歲月沒有忘記他。他的詩意浪漫,他的赤子之心,他的忠貞氣節,他的持守正道,早已融鑄於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之中。

資深媒體人何啟聖。(圖/中天新聞)

何啟聖直言,授課至此,自己問台下同學,一個讓人們紀念了超過二千年的人,我們從他的「個人品牌形塑」中,學到了什麼?要知道,「端午我們所紀念是屈原,但又何止是屈原!我們紀念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不滅的信仰,不朽的靈魂。我們紀念的是中國人善執一念的寵辱不驚,面對威逼的剛強意志,承受擊打的堅挺脊樑。這是屈原教會我們的事!」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