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大腸癌的發生並非完全歸咎於紅肉,真正的關鍵在於腸道菌相如何代謝紅肉和基因型態的差異。

西班牙CSIC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腸道中含有「gbu基因叢」的細菌,會決定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圖/pixabay)
張醫師表示,紅肉中的肉鹼(L-carnitine)和膽鹼(choline)在進入腸道後,會被特定細菌轉換成三甲胺(TMA),再由肝臟酵素FMO3代謝成TMAO(三甲胺-N-氧化物)。根據研究,TMAO會引發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甚至影響心肌結構,增加癌症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在2015年已將加工紅肉列為一級致癌物,與菸、酒、石綿同級。未加工紅肉則被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特別是與大腸癌有明確關聯。
張醫師解釋,西班牙CSIC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腸道中含有「gbu基因叢」的細菌會決定TMA的產量。這解釋了為何有些人經常食用紅肉卻健康無虞,而有些人即使少量攝取也可能出現血脂、發炎指數升高的情況。

張醫師建議民眾在食用紅肉時,應將肉類視為配角,以纖維為主角。(圖/photoAC)
「紅肉不是壞人,但不能單吃;懂吃,才是真正的解方」張醫師建議民眾在食用紅肉時,應將肉類視為配角,以纖維為主角。例如可以搭配芝麻菜、蘋果片、全麥吐司,或是青花菜與紫米飯等,甚至用一小杯綠茶、無糖優格來收尾,可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
此外,張醫師也提供兩個方法協助民眾評估是否適合食用紅肉:一是透過抽血檢測TMAO濃度,二是進行腸道菌相檢查,了解自身是否屬於「高TMA產生型」。
「我們不是我們吃的東西,我們是我們怎麼消化這些東西。」張醫師強調,紅肉本身並非問題根源,關鍵在於個人腸道菌相如何代謝這些食物,以及如何透過適當的飲食搭配來維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