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氣溫驟降!心臟科醫3重點提醒:要小心溫差變化與「血栓」!

分享:

實習記者陳昀娟/綜合報導

中央氣象局表示,10月5日(週三)東北季風增強,北部、東北部氣溫下降,北部地區白天氣溫落在25至30度,且大台北及東北部地區會有短暫雨,民眾要注意早晚溫差變化。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老人等高危險族群要多加小心自身健康,一般民眾也要留意溫差變化大;若有運動習慣要控制或減少運動量,以及保暖之餘「不要包過頭!」

中央氣象局指出,週三至週日因東北季風影響,桃園以北及東北部天氣轉涼;大台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有短暫雨。下週一、二東北季風繼續增強,屆時北部及東北部氣溫將再降低。

「溫度太低真的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劉中平醫師指出,身體對溫度有自發性反應,想把熱能保存於內臟跟體內,透過周邊血管收縮達到目的,但血管較緊縮的同時,心臟得出更多力,才能把血液送到四肢,而天冷時血管黏稠度會上升,進而導致血壓上升、腦部與四肢血栓變多,以及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發增加。

劉中平醫師也提到3項重點:

  1. 保暖不要包過頭
    他建議,天冷可以採洋蔥式穿法,出門帶件大衣或外套在身上,要離開溫暖環境、進入冷的地方時,還是穿一下會好一些。另外要留意下肢的保暖,「下肢暴露的話,局部的冷會讓血管收縮」,尤其腳踝容易被忽略,最好穿個襪子,但「不要把自己熱過頭!」
    劉中平醫師說,家裡可能會開暖氣或穿太多,把自己包得太熱時,血管又會再擴張,「你在外面環境很冷的情況下很熱,在家很熱出去又很冷」,讓血管忽冷忽熱,會造成心臟循環受不了,因此建議不要把自己包過頭、暖氣別開過頭,「25、26度就可以了」。
  2. 溫差變化大
    「人為的溫暖環境會讓大家誤判!」劉中平舉例,車內開暖氣使人處於溫暖的環境中,但一下車可能會跟車外有10度以上的溫差,若從停車場至住家路程不遠,一般人可能想說「啊,算了啦,趕快回家」,快步走甚至小跑步回家,實際上,回顧前述身體機制,加上血管瞬間收縮,心臟工作量變大,「血打不出來,容易心肌梗塞甚至昏倒的情況」,發生在晚上的話,半路沒人可幫忙就很危險。
    還有一點是避免喝酒,他說明,喝酒也會讓血管擴張,原本在室內飲酒,血管已經擴張很大,去到室外又很冷,血管突然收縮,心臟無法辨識,很容易發生意外。
  3. 控制運動量
    有運動習慣的民眾,要控制、減少運動量。劉中平解釋,在天冷的環境下,周邊血管已收縮,心臟負荷本來就比平常大,如果還要再像平常一樣訓練那麼多,有時候會無法負荷,可能就會「過勞」或心臟病發。
    他提醒,現今健身風氣盛行,有些人會覺得「跑步之後身體就熱起來了」,但其實在寒冷的外在環境下跑步依然很危險,所以跑步前要做好暖身、跑步前半段還是要穿戴保暖,「不要覺得說等一下就熱了,穿個短褲馬上去跑」。

天冷血液黏稠度增 車內久坐當心下肢靜脈栓塞

每當氣溫驟降就會傳出有人猝死車內,劉中平說,原因眾多,其一與內外溫差大有關,突然從很冷的環境進入到很熱的車內,血管擴張、血壓下降,造成瞬間的低血壓,本身腦部血管不好的人可能就會受影響。

其次是空間局促,若在車上坐超過1小時、雙腳無法好好活動,加上冷的時候,血液濃稠度增加,需留意下肢靜脈栓塞。他以「仙草凍」比喻腳的靜脈血液,剛煮熟時熱熱糊糊、具有流動性,冷卻之後會凝固,「你的腳不動又冷的時候,就像仙草凍的道理一樣,溫度低就凝固了,一旦凝固你的腳就變成血栓」。

劉中平補充,民眾以為常常坐著沒事、坐著也不覺得腳腫起來,但是一起身,腳部靜脈栓塞的血塊,可能會順著血流一路跑到肺段,跑到肺臟就肺栓塞,那就非常危險了!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