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羨慕「倒頭就睡」的能力,認為這是睡眠品質良好的表現,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秒睡可能是健康警訊。他指出,研究發現秒睡族群中有七成患有呼吸中止症,表面上睡得快,實際上整夜都在缺氧中掙扎。

黃軒在臉書粉專說明,每個人的睡眠習慣與基因相關,有些人神經緊繃、情緒敏感不易入睡,有些人則神經大條、抗壓性強容易入睡。哈佛醫學院和倫敦大學研究顯示,40%的失眠問題與遺傳因素有關。
醫學上將從關燈到入睡的時間稱為「睡眠潛伏期」,黃軒表示理想狀態為10至20分鐘。若超過30分鐘仍未入睡屬於失眠,但若不到8分鐘就睡著,可能是嗜睡症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徵象。

針對如何改善睡眠品質,黃軒建議要順應個人生理時鐘,每天固定睡眠和起床時間,誤差不超過30分鐘。他也提醒早上要曬太陽重設生理時鐘,睡前一小時遠離3C產品。
此外,白天保持活動和清醒狀態,有助夜間入睡,午睡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下午3點後應避免攝取咖啡和能量飲料。若難以入睡時不要硬撐,可起身做些輕鬆活動讓大腦重新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