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Uho優活健康網
40歲陳先生是一位科技公司的工程師,3個月前開始出肩頸痠痛,有時會伴隨雙手麻木、頭痛、上背或下背痛的狀況。雖過去也曾出現類似的狀況,但多數時間休息之後得以改善,但這次的症狀持續了一陣子,因此到醫院復健科門診求助。經過病史詢問、工作狀況了解、鑑別診斷區別發現為「頸椎小面關節炎」。
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程信翰提醒,肩頸痠痛致雙手麻木、頭痛合併上、下背痛等症狀,可統稱為「肩頸症候群」,恐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鉅,應改善不良生活型態,防止疾病找上門。上述個案在採用物理治療、增生注射及衛教後,痠痛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獲得改善。
延伸閱讀:
常肩頸痠痛?4步驟舒緩「電腦肩」
肩頸症候群1族群最易罹患
程信翰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工作型態改變,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肩頸痠痛的病人逐漸增加,而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痠痛也非常常見,如果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工作效率。
根據勞動部勞保局2022年勞工保險職業病傷病給付資料顯示,手臂頸肩疾病患者年齡群以40~59歲占最多。另一篇發表於國外醫學期刊的研究統計也指出,超過一半的電腦工作者曾經出現肩頸症候群,症狀包含頸部、腦後、肩頸交界處、肩膀、上背、上肢延伸至手腕、甚至手指的疼痛、痠脹、麻木或刺痛感覺,多數時候休息得以改善,但有時也不一定。
事實上,肩頸症候群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原因,細部診斷可分為「肌肉骨骼問題」及「神經問題」2大類:
- 肌肉骨骼問題:包含頸部肌肉拉傷、頸椎關節退化、頸椎椎間盤疼痛、頸椎小面關節骨關節炎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
- 神經問題:包含周邊神經壓迫、神經根壓迫、脊髓壓迫及後縱韌帶鈣化壓迫等
肩頸症候群的診斷及治療
程信翰指出,在臨床診斷上,醫師需透過:
- 病史詢問:了解疼痛發作的情況、疼痛持續的時間及特徵(例如,是否延伸到上肢或是否伴隨感覺異常)以及限制活動的程度
- 理學檢查:包括觀察頸部活動、關節活動範圍、肩頸肌肉的觸診等等
- 儀器檢查:透過X光、骨骼肌肉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神經傳導等檢查,總和上述結果,才能精確診斷病因,以利後續治療
程信翰指出,治療肩頸症候群,重點還是要針對確認的病因才會有效,避免藥效過了,症狀又會再次發作。上述個案中,藥物、推拿、按摩、針灸及物理治療等,都必須反覆執行才能舒緩症狀。因此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增生注射,徹底處理神經壓迫、節省原本其他治療所需的時間,使肩頸痠痛問題終於獲得解決,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獲得改善。
程信翰提醒,要避免工作相關的肌肉骨骼痠痛,還是有賴生活型態及工作習慣調整,才能更有效避免肌肉骨骼痠痛。工作者的肩頸症候群很常見,但有時候卻沒有明確的診斷,因此治療上效果會有所折扣;而增生注射能治療肌肉骨骼及神經壓迫的問題,配合生活及工作型態改善,才能根治並長久避免此一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