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8歲老翁今年初發現頸部出現小腫塊,因延誤就醫導致腫塊長大如「鴕鳥蛋」,經診斷為罕見的伯基特淋巴瘤,腫瘤更已逼近氣管僅差0.1公分,所幸及時接受治療才保住性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彥廷表示,這名患者在發現異常初期,選擇自行服用止痛藥與偏方緩解,直到三個月後,腫塊已經大如鴕鳥蛋且外觀明顯變形、疼痛難耐,才緊急就醫。經切片檢查確診為「伯基特淋巴瘤」,這是一種罕見但極具侵略性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若未即時治療可能危及生命。
對於淋巴腺的分布,賴彥廷醫師解釋,人體的淋巴腺主要集中在頭頸部、腋下、鼠蹊部、縱膈腔及腹腔等部位。當這些區域受到感染,相應的淋巴腺就會腫大、發炎,若淋巴細胞惡性轉變,就會發展成俗稱的淋巴癌。

經斷層掃描檢查發現,患者的腫瘤與氣管僅相距0.1公分,幾乎壓迫到呼吸道。更嚴重的是,患者在治療前已出現自發性的「腫瘤溶解症候群」,這種情況可能導致高尿酸血症、高鉀血症,增加急性腎衰竭與需要洗腎的風險。
所幸在血液腫瘤科團隊接手後,立即展開治療計畫,安排住院進行化學治療,同時給予靜脈補液、調整電解質及預防腎衰竭的支持性療法。雖然治療過程中出現白血球低下與胃潰瘍出血等併發症,但經及時處理後,患者頸部腫塊已完全消退,腎功能也恢復穩定。

賴彥廷強調,淋巴瘤並非不治之症,特別是像伯基特淋巴瘤或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這類高侵襲性的淋巴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僅控制效果較好,甚至有機會完全緩解。
賴彥廷呼籲民眾若發現頸部、腋下、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不明腫塊、短時間變大或合併疼痛、紅腫熱感,應立即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