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去年(113)受僱員工薪資統計,領不到平均月薪4.6萬者占總受僱人口近七成,創歷年最高,這個數據符合多數人的感覺,但同一份報告又表示月薪十等分位差距降至2.80倍,創五年來最低。兩項數字甚為矛盾,領不到平均月薪者愈多,不就代表薪資分布右偏日趨嚴重,薪資差距理應該擴大才是,怎麼會創新低?

事實上,造成此一矛盾原因很簡單,就是現行分布統計太粗略。大家不要被十等分位的字義騙了,這裡不是取第十分位與第一分位比,而是取第九分界點與第一分界點比。稍加思考,就會明白,這其實就是五等分位頭、尾兩組的中位數相比,名為十等分位,其實只是五等分位,加以比的是五等分位頭尾兩組的中位數而非平均數,如此一來,就比五等分位更加鈍化了,因此會出現數字之間的衝突。
不要覺得奇怪,前年台灣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6.12倍,十等分位卻只有5.39倍,就是這個道理。按理說,十等分位取前10%與後10%相比,五等分位只取前20%與後20%,十等分位應該大一點才是,怎麼反而變小?真相是這裡的十等分位是取第九、第一分界點相比,如前所言,貌似十等,實為五等,稱其為偽十等,可也,如此而使得薪資差距低估、鈍化,理之必然也。
再者,依日前公布的去年經常性薪資(月薪)分布,代表高薪的第九分界點為7.7萬元,代表低薪的第一分界點是2.7萬元,以如今台灣而言,前者稱不上高薪,後者也不能謂之低薪,其鈍化又一次得到證明,用這個方式再比個十年、二十年,也不會有什麼結果,對於日理萬機的府院高層,他們沒有時間去理解十等分位、五等分位、分界點的差異,當這些高層看到2.8倍,再比對一下腦中所得差距6.1倍,就會以為薪資分布很平均,人民很幸福,這顯然是大錯特錯。
實情是薪資分布日益不均,這由15年來(98~113)領不到平均月薪的人口占比已由61.6%升至69.2%,即可知曉。如今十等分位分界點的比法非僅鈍化,且無法反映真相,長此以往,會誤導總統、閣揆的認知,而做出錯誤的決策,必須加以改革才行。那麼,要如何改革?我們有以下三點建議:
算出真正十等分位的薪資差距:這項月薪分布的原始資料係來自勞退、勞保及健保等大數據,如今能找出十等分位的分界點,自然也可以算出第十組、第一組的平均月薪,兩者相除,真相立現,讓分界點走入歷史,翻過新頁,算出真正十等分位,才是正辦。
算出5%的薪資集中度:所得分配統計都會算出前5%、甚至前1%的所得集中度,四十年來(72~111)的我國前5%富者的所得集中度由15.6%逐年升至27.8%,分配不均,一望即知,所得集中度算得出來,薪資集中度當然也可以估得出來。
算出薪資吉尼係數:吉尼係數(Gini’s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是衡量所得、財富分配最常用的指標,我國112年家庭所得的吉尼係數是0.339,110年家庭財富的吉尼係數是0.606,由吉尼係數可知,財富不均更甚於所得不均,月薪吉尼係數若能加入統計行列,將使分配統計更加完整。
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祕書長拉米(Pascal Lamy)曾說:「今天更好的統計,明天才有更好的政策。」拉米此語雖是對貿易統計說的,於薪資統計也依舊適用,一年來主計總處於薪資統計做了許多變革,每月發布的新聞稿一年來由22頁增至34頁,其努力值得肯定,然而如前所言,仍有美中不足之處,宜再改善。
我們認為,主計總處既已邁出薪資分布統計的一大步,就該追求更好的統計,除了改革十等分位的算法,也該讓吉尼係數、月薪集中度逐季公布,有了這些更好的統計,如拉米所言,明天的政府才會有更好的政策。(工商時報)
【更多工商時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