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特別好發於50歲以上的更年期女性。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指出,雖然好發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但年輕女性同樣可能罹患,不應輕忽異常出血等警訊。

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是「陰道異常出血」,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以及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等四大徵兆。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誤以為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罹患子宮內膜癌。曾志仁解釋,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並無直接關聯,即使沒有性經驗者也可能罹癌。而子宮頸抹片檢查主要是觀察子宮頸的細胞變化,僅約一成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能透過抹片檢查發現,因此即使抹片結果正常,若出現異常症狀仍應及時就醫。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重要風險因子,BMI超過30的女性罹癌風險明顯提高。國內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台灣肥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是正常體重女性的2倍。隨著台灣生活型態西化,肥胖人口增加,子宮內膜癌發生率也呈現持續上升趨勢。
曾志仁提醒,許多女性容易將初經或停經前後的月經不規則視為正常現象,因而忽略異常出血的警訊,延誤就醫時機。他建議民眾若出現異常出血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