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即將進入秋天第二節氣「處暑」,告別炎炎夏日氣溫轉涼,中醫提醒,日夜溫差大,在衣著上需注意保暖,飲食上也要注意避免油膩、辛辣、高溫烹煮,以免感冒生病。
圖/上祐中醫
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表示,明(23)日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暑氣開始消退,即將結束炎熱的天氣,秋天會慢慢開始趨向涼爽,不過,此時的颱風、暴雨頻繁,日夜溫差大,在衣著上需注意保暖。
黃上邦指出,此時盛產的水果有葡萄、金桔、梨子、桃子,其中梨子清熱化痰的功效良好,雖然即將漸漸轉變為較涼爽的天氣,但此時節天氣還是十分的炎熱,且日夜溫差大幅度的增加,清晨及傍晚天氣較為寒涼,因此須適時增添衣物,飲食上也要注意避免油膩、辛辣、高溫烹煮,以免感冒生病。
圖/pixabay
中醫養生觀點
1.滋陰潤肺:
在處暑時節天氣炎熱,晝夜溫差大,空氣乾燥,容易傷肺,且因天氣即將轉涼,在這個時節身體常伴隨著疲勞感,被稱作「秋乏」,因此飲食作息須注重潤肺,要隨時補充水分,多吃蓮藕、白木耳、百合、蓮子、芹菜、白蘿蔔及山藥等食物,可以幫助潤肺,適合在這個季節食用,也可適量吃些酸甜的水果,像是葡萄、金桔,都可以調節處暑時節對生理造成的影響。
2.溫補養胃:
此時節飲食盡量選擇清淡的料理,食材宜選擇性平為主,少吃辛辣及寒性食物,性平食材例如:豆腐、菠菜、南瓜、絲瓜、蘿蔔及莧菜,此時節適合以水煮、涼拌及清蒸的方式去料理食材,且避免加入薑、蔥及蒜等辛辣食材,日常多喝溫開水、少飲用冰品,可以保護脾胃不受刺激。
3.健脾袪濕:
雖然處暑時節空氣將愈來愈乾燥,但此時的台灣依舊處於高溫潮濕的環境,因此可以偶爾吃些四神湯,薏仁、蓮子、山藥、芡實及茯苓都是溫和、養生的食材,可去除體內多餘的溼氣,還有紅豆茯苓蓮子湯,紅豆能夠消水腫、蓮子可以安養心神,但要注意不要過量,因茯苓及紅豆有利尿的作用,如過量食用將會導致頻尿的情況發生。
活力茶:青蒿1g、遠志0.5g、天麻0.5g、地骨皮0.5g,以500ml的熱水沖泡。
青蒿:有能夠清除體內虛熱、消退暑氣之功效
遠志:有止咳化痰、安養心神之功效。
天麻: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有降血壓、止痛的功效。
地骨皮:可以改善盜汗,有解熱、降血脂和降血糖的功效
養生素食 : 水梨蓮子白木耳薏仁湯
材料: 白木耳50g、薏仁15g、蓮子25g、水梨半顆、水適量。 調味料:適量蜂蜜。
做法:薏仁預先浸泡一晚,白木耳洗淨後泡水一小時,泡完後去掉較硬的頭並用刀切成小塊,再將薏仁、蓮子加入滾水中小火悶煮半小時,之後再加水及白木耳放入電鍋悶煮至少兩小時,最後開蓋加入水梨及適量蜂蜜調味即可,這樣才能煮出充滿膠感的軟稠口感,也可略為冰鎮再食用。
功效:
白木耳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且富含膳食纖維,不僅可以補充營養,也可以幫助排便,且熱量極低,適合控制體重的時候吃。薏仁可以利尿消水腫、改善腸胃脹氣,有健脾補肺的功效。蓮子含豐富澱粉及優質蛋白質,可以降火氣,多吃可以養顏美容,有安心養神的功效。
梨有豐富的果膠、纖維素、醣類及維生素能促進食慾,幫助消化,並有利尿、通便、解熱的作用;梨還可補充水分和營養,在秋季氣候乾燥時,人們常感到皮膚瘙癢、口鼻乾燥,有時乾咳少痰,每天吃一兩個梨可緩解秋燥,對高血壓、高膽固醇、動脈硬化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圖/pixabay
養生按摩穴位
1.足三里穴
膝蓋外側下方凹陷處,朝腳踝方向延伸4根手指寬處。
具有強健腸胃、緩解消化之功效。
2.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心,兩耳連線之交會處。
有安神、明目、醒腦之效。
3.陽陵泉穴
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方、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有祛風通络、疏調經脈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