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蕭惠文(書店業者)
在這個數位時代,電子書為我們的閱讀習慣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無論身在何處,只要點開手機或平板,就能立即閱讀一本書,搜尋關鍵字、標註筆記、調整字體大小,這些功能都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有效率。甚至是台灣最具知名度的書店-誠品書店,都推出了電子書的服務,由此可見電子書帶來的顛覆。

然而電子書的確解決了許多問題。它能儲存數千本書,不佔空間,讓人隨時隨地翻閱;對於需要大量閱讀或快速檢索資訊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一項革命性的發明。不過筆者今天想討論的,是當我們在利用電子書閱讀時,也別忘記過去我們拆開一本新書包裝時的悸動,以及是否想念過翻動紙頁時的沙沙聲,或是在書頁間留下筆記、摺角的痕跡?
紙本書的存在,不只是資訊的載體,更是一種閱讀的儀式感。當我們拿起一本書,觸摸封面、翻閱頁面,這種感官體驗讓人更能專注於閱讀,也為記憶增添深度。研究顯示,透過翻閱紙張閱讀,比起滑動螢幕更能幫助理解與記憶,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深度學習時,仍然選擇紙本書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紙本書是一種實體的陪伴,它們擺放在書架上,成為個人經歷與品味的象徵。一本翻過數次的書,書頁間可能夾著過去旅行時撿到的票根,也可能藏著當時隨手寫下的感想,這些痕跡構成了閱讀的回憶,而電子書的冷漠數據卻難以複製這種親密感。
電子書帶來了便利,但也別忘了實體書店以及實體書的價值。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也許我們更該珍惜那些需要慢慢體驗、用心感受的事物。實體書給我們的不只是內容,而是一場沉浸式的閱讀旅程。科技讓閱讀變得更輕鬆,但在那翻動紙頁的瞬間,或是仍然能夠發現還有一種閱讀樂趣,藏在指尖觸碰到紙張的溫度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