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浪潮下,「孤獨死」現象日益頻繁,北市議員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的「孤獨死」在過世三天後才被發現,最久甚至達二十六天。政府為此鼓勵獨居長者家中裝設緊急求救鈴,但六都中安裝率最高的新北市也僅達四成五,凸顯長者獨居安全出現嚴重隱憂。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北市議員洪健益指出,四成二孤獨死長者死亡三天後才被發現,八天以上占一成二。為改善此情況,台北市社會局上月起試辦「好鄰居守護隊」,期望透過社區力量和民政、衛政、警政、消防單位建立完整聯繫平台。
衛福部統計至六月底,六都中緊急求救鈴安裝率差異明顯,新北市約四成五居首,其次為台北市三成八、桃園三成五、台中三成一、台南三成,高雄市則僅二成一墊底。新北市社會局副局長許秀能表示,新北被關懷列冊獨居弱勢長者安裝求救鈴每人每月補助一千二百元,但部分長者仍拒絕裝設,目前正請社工協助勸說,期望安裝率能達到六成。
高雄市社會局表示,截至今年九月,列冊獨居老人四五六三人中有一○六八人安裝求救鈴,安裝率已提升至二成三。部分獨居長者與子女、鄰里關係互動密切能獲得照應,或因身體狀況良好而無安裝需求,但市府仍會設法鼓勵安裝。新北社會局也坦言,部分長者不願被監控,甚至有些安裝後又自行拔除,成為推廣上的主要阻力。
七十歲的周伯伯在永和租屋獨居多年,曾中風且行動不便,還有輕微失智及三高等疾病。他語調遲緩地說,上個月在家跌倒二次,按下掛在胸前的緊急按鈕求救「警察快來啊」,不久後里長與消防人員破門救援。雖然頭上撞了個小包,但他連說三次「很讚」,並表示感覺裝了比較放心。

周伯伯的求救鈴與社會局委託的中科保全關懷守護中心連結,當中心人員收到訊息會先聯絡周伯伯,若無回應則通知緊急聯絡人。此外,在周伯伯廚房靠近廁所處還安裝了人體感知器,透過紅外線感應人體移動情況。除了技術設備外,守護中心每天會電話報平安,每月家訪一次;長照個管師每週到府三次協助復健與洗澡,志工每天中午送餐,當地里長路過時也會進屋關心。
中科保全總經理洪培修表示,系統會記錄長者生活習慣,若超過十二小時沒有活動反應,就會先撥電話聯絡,無回應則立即通知里長或警消。他強調,弱勢獨老裝設緊急求救鈴如同生活輔助,是二十四小時的守護者,但最重要的卻是後端的社區共照網路,要有里長、居服員及志工,伸出援手的人愈多就愈安全,後端社福系統介入關懷處置更為重要。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曾敏傑指出:「孤獨死顯示家庭功能不夠,未必是政府失職。」他解釋,現在家庭連結較薄弱,獨居因素多元,也有許多健康及亞健康獨居者可能因追求自由或避免與子女共住選擇獨居,並非全是負面。他認為,緊急求助系統成本低,建置不難,可由中央主責,與長照或消防單位連結一步做到位。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許多老人不願使用求救鈴是因遠端工作人員發現許久沒動靜就打電話,此舉讓長者感覺被迫配合,徒增生活困擾,改用定位系統或其他科技輔助或許較理想。她強調,科技輔助雖重要,平常關係網絡更為關鍵,一旦遇緊急狀況,若周遭鄰居或就近有朋友相助,才能及時化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