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活15年!精神疾病正偷走年輕人壽命 醫分析6大原因

分享:

國衛院最新研究顯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平均壽命明顯低於一般人。研究發現,四十五歲以下的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患者平均少活十至十五年,而藥酒癮者更是少活二十年。這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綜合醫院精神醫學」國際期刊。

研究發現,四十五歲以下的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患者平均少活十至十五年。(圖/Photo AC)
研究發現,四十五歲以下的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患者平均少活十至十五年。(圖/Photo AC)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吳其炘表示,精神疾病對健康的影響涵蓋心理、工作及家人關係等層面。研究團隊分析二○○九至二○一九年間,超過五七五萬名精神疾病就醫患者的九一五萬餘次診斷紀錄,探討十種精神疾病對壽命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四十五歲以下的藥酒癮、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及人格疾病患者,平均壽命損失達十至十五年。憂鬱症患者少活五至十年,焦慮症及睡眠疾患者則少活五年。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族群中,藥酒癮者少活十至十五年,思覺失調症患者少活十年,失智症患者則損失六至七年壽命。

吳其炘指出,精神疾病患者壽命縮短的原因包括自殺風險偏高、生活照顧不善、飲食習慣不良、運動量不足,以及較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研究也發現,若精神病患同時有多重共病,對壽命的影響更為顯著。其中,精神疾病對年輕患者的生命餘年影響最大,研判年輕人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疾病,正是努力賺錢、建立家庭階段,一旦罹患精神疾病,人生各方面受影響,也使壽命損失變大。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精神病患預期壽命較短,主要是因為自殺風險高、就醫行為及生活習慣較差。他建議醫療端應積極評估高風險族群,對病情嚴重者進行自殺防治通報,並善用整合性門診,同時治療精神疾病與慢性病共病問題。

精神疾病患者壽命縮短的原因包括自殺風險偏高、生活照顧不善、飲食習慣不良、運動量不足,以及較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圖/Photo AC)
精神疾病患者壽命縮短的原因包括自殺風險偏高、生活照顧不善、飲食習慣不良、運動量不足,以及較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圖/Photo AC)

吳其炘說,現在年輕人不像老一輩排斥到精神科就醫,並更願意接受自己因精神狀況需要求醫與協助,但年輕族群也常在網路社群遭霸凌、攻擊,並面臨經濟壓力。建議年輕族群應更重視身心健康維護,大家也應多關注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若您或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或張老師專線1980尋求協助。

《中天關心您|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