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造成嚴重災情後,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於3日表示,若再遇地震或豪雨造成土石堆積,確實存在再次形成堰塞湖的風險。專業團隊正考慮施作溢洪道,以減少洪水對下游的衝擊,但因機具難以運至現場,目前優先加固下游堤防,提升保護標準。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指出,目前馬太鞍堰塞湖僅剩約5至600萬噸水量,短期內雖無立即危險,但上游仍有約2.5億噸土石未下移。他警告,若遭遇豪雨或規模5以上地震,可能引發新一波大規模崩塌,形成新的堰塞湖並導致災害重演。
水利署長林元鵬說明,目前正進行三道防線的臨時堤防工程,包含前方混凝土塊、中間太空包及後方土堤。第一階段3公尺高的土堤預計可於今日完工,能夠承受日雨量250至300毫米的降雨量。後續將以鋼網及噴凝土強化防水效果,預計11日完成,第二階段則規劃再加高土堤2公尺。
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透過無人機航拍顯示,馬太鞍溪堰塞湖目前水位高程為1020.4公尺,湖區面積12.6公頃,蓄水量590萬噸,較潰決前已下降118.6公尺,蓄水量約為原來的6.4%。雖然天然壩體及水流暫無異狀,但考量溢流水道兩側持續受到沖刷,加上仍有水量持續匯入及下游土砂情況不穩定,目前仍維持紅色警戒。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長顏旭明表示,針對外界關注的堰塞湖溪水夾雜淤泥是否含重金屬問題,透過土壤及地下水整治基金管理會初步快篩及採樣,結果符合原土壤背景值,無污染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