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後,大批志工湧入光復鄉協助救災,英國《衛報》記者也實地走訪,報導這些腳穿雨鞋、頭戴帽子的「鏟子超人」,讓台灣人的暖心舉動躍上國際版面。

《衛報》(The Guardian)以〈健身迷、僧侶與退休人士:數千人湧入台灣小鎮協助災後清淤〉(Gym bros, monks, retirees: thousands descend on Taiwan town to clean up after devastating flood)為題,描繪大批志工抵達光復火車站時,現場群眾高喊「加油」的景象。
被稱為「鏟子超人」的志工大舉來到光復鄉,儘管樺加沙颱風已經遠離,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大量泥水淹沒當地的衝擊仍存。
衛報記者戴維森(Helen Davidson)寫道,颱風侵襲數日後,搜救行動已近尾聲,天氣也有所好轉,但路上仍覆蓋厚重淤泥,烈陽曬得泥漿發臭,部分泥巴乾涸後化成微塵,在光復火車站附近的空中飄散。有人對著群眾喊叫,指揮志工分類物資,或分組前往當地民眾家裡幫忙。
儘管環境艱苦,人們仍在歡笑並互相打氣。多數志工是來自外地,光9月27日就有3萬多人搭火車抵達當地,小鎮人數頓時暴增成平時的4倍。火車額外加開10班次列車,當地後設置交通管制以因應人潮。

一些志工來此是因為看到受災居民在社群媒體發布的求助訊息,有些人則直接到親朋好友的家裡幫忙,許多人甚至帶著鏟子四處走動,主動尋找需要協助清淤的民眾。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提到,許多志工就是想來幫忙盡一份心力。慈濟也在當地提供援助。
衛報記者觀察到,這些志工都是出於善意前來,多數也非常有幫助,但災區現場難免陷入混亂。在好幾處十字路口,成群志工在滿覆淤泥跟殘磚破瓦的街道行走,汽車、機車和小型挖土機得小心避開他們。
一名消防員說道:「如果管理不當,恐怕會影響那些真正想執行救援工作的人,也可能拖慢救災進度。」不過此人補充道,目前狀況不算太糟。
志工深受光復鄉民眾歡迎。當地居民王偉昌(Wang Wei-chang,音譯)正清理父母家最後一些泥巴,他說若非志工伸援,他們一家現在仍得坐在泥巴中。

到了29日下午,大部分志工準備離開以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數千人蹣跚走回火車站,居民高喊「加油」跟「謝謝」,有人設置水桶和水管為這群「鏟子超人」清洗雨鞋,也有人分發食物與啤酒。
衛報記者總結,儘管光復鄉的災情很快便淡出國際新聞版面,但台灣社群媒體上仍充滿進行清理工作的畫面。有人為其他想要協助光復鄉重建的人提供建議,有人寫歌紀念,許多人更盼在災後分享一些希望。(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