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輝建築師的美食地圖:日本福岡米其林一星懷石快閃──日本料理.長岡×初魚鮨

分享:

東京最新最勁爆的美食議題對象是米其林三星「茶禪華」,開幕沒多久便得三星殊榮,而且迅速火紅成最難預約的名店之一,驚訝的是它並非日本料理竟是華人的粵菜。兩個月前到台北和晶華酒店作快閃之旅,創下天價記錄並一位難求,看來價值在某些人心中不是關注的選項,而是敢來快閃踢館的恐怕會令人大開眼界。這次又在晶華是由初魚的豊漁集團,引進日本福岡米其林一星懷石「日本料理.長岡」合作,只有兩天的快閃活動,好奇的我真的很想看看,在台北大肆崛起高價門檻的日料店,和日本在地的名店是否步調或方向已不同了?看官們不妨從本文中所論述的看看,不須花大腦太多應該就有感了。

米其林一星餐廳「日本料理.長岡」揭露料理長長岡周吾的料理才華。(圖/黃宏輝提供)
米其林一星餐廳「日本料理.長岡」揭露料理長長岡周吾的料理才華。(圖/黃宏輝提供)

福岡本店自2016年進駐西中洲後,易名為「日本料理.長岡」就在2019年獲米其林一星,料理長長岡周吾與眾不同的料理才華才被人稍知曉。凡事求精的我特別提早半小時到場和長岡先生單獨談了下,我較感興趣的問題有了解答,各位待會便了解,為何前面說他與眾不同呢?米其林一星的店又不是沒去過。後來就真的讓我洗耳恭聽不只半小時,而且直到離開店門口那一刻,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連莫名其妙的行為都值得記錄下來。

長岡懷石料理以「無米不食」為信念。(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懷石料理以「無米不食」為信念。(圖/黃宏輝提供)

懷石料理源於傳統宴席料理,但「長岡」是創作新派的會席料理。精確的血統是懷石料理,那多少與「精工禪」有點關係。於經典的傳承,料理長從「米」這檔事先談起,古早年代並非全民皆富,吃飽飯是一件單純的事,就連在家請客,以米飯為主食來款待是普遍現象,而米食文化的大力推廣使得日本各鄉村農家成精耕作法,為米的品質塑造到巔峰極致。但近年來東洋本地卻對食米飯的習慣改變了,並且稻米減產,為了再復興米食文化,長岡先生不僅在懷石料理中大量使用稻米,甚至在福岡成立「慢活文化協會」,竟然找空閒自己插秧種稻,這次快閃所帶來的各種米製品和原米都是他親手栽種並收割的。這麼堅定的信念「無米不食」已遠超越常人認定,因此部份員工T恤制服就是這口號,並其嚴謹的理論是「米飯是暖胃的序曲」。在今夜盛宴中將見識到米無處不在並以不同角色登台演出。有白米、糥米、米餅、米糠和玄米茶……。

七夕情人節時,店內提供七夕祈願卡。(圖/黃宏輝提供)
七夕情人節時,店內提供七夕祈願卡。(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懷石料理推出應景七夕祈福活動。(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懷石料理推出應景七夕祈福活動。(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七夕盛宴以料理呈現「銀河」意象。(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七夕盛宴以料理呈現「銀河」意象。(圖/黃宏輝提供)
七夕「好用炭」烤魚飄香。(圖/黃宏輝提供)
七夕「好用炭」烤魚飄香。(圖/黃宏輝提供)
以蔬菜展演「行動藝術」使人耳目一新。(圖/黃宏輝提供)
以蔬菜展演「行動藝術」使人耳目一新。(圖/黃宏輝提供)

除米食文化特色之外,另有四個我是個人觀察的搜尋出來供看官們分享。一是「應景」。這幾天日本文化習俗也過七夕情人節,但他們是在國曆七月,華人是農曆七月。因此盛宴中有些料理會與愛情祈願,銀河星斗作連結。二是「好用炭」。炭常見便是炭烤,但這出現了炭炙和炭油香以及炭甲殼素香。三是「天然風」。福岡懷石和京都懷石都是懷石但有些不同,由於福岡靠海近,海洋資源豐富又低碳足跡,新鮮可迅速抵達,又九州還有太多肉類名物如鹿兒島黑毛豬、黑毛牛,並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薩摩地雞」(地表上唯一可生食的雞),故其料理風味素雅不會像法國料理有繁複的調理,也較像大阪神戶一帶的關西天然原味路線(京都除外)。尤其最近一直被我發現來自九州的台北米其林名店,最愛使用純蔬菜,如「琥珀」和「AJIMI」。四是 「行動藝術」展演。

初魚鮨富錦店外觀低調又具有文創感。(圖/黃宏輝提供)
初魚鮨富錦店外觀低調又具有文創感。(圖/黃宏輝提供)
迴廊端景設計素雅。(圖/黃宏輝提供)
迴廊端景設計素雅。(圖/黃宏輝提供)
板前座位使用單一原木色系和柔和燈光。(圖/黃宏輝提供)
板前座位使用單一原木色系和柔和燈光。(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將不插電的冰箱嵌入於主料理檯後方的牆內。(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將不插電的冰箱嵌入於主料理檯後方的牆內。(圖/黃宏輝提供)
圖為日本銀座米其林二星餐廳「鮨澤田」的不插電冰箱。(圖/黃宏輝提供)
圖為日本銀座米其林二星餐廳「鮨澤田」的不插電冰箱。(圖/黃宏輝提供)
不插電冰箱僅以冰塊冷藏。(圖/黃宏輝提供)
不插電冰箱僅以冰塊冷藏。(圖/黃宏輝提供)

這次快閃演出在晶華酒店,但在正式營運前一日先在初魚鮨的富錦店先作一次Before Party,,這富錦店可視為有初魚豊漁集團的指標性質(除101店之外)。其店外觀低調又藏身於富文創感,但不會有看熱鬧人群的祕境,我甚至找不到招牌。然而內部雖也低調素雅,但必有高端接待服務的硬體設計,板前情境式燈光柔和,統整在單一原木色系的視覺效果中,唯一焦點絕對是那主料理檯正後方的那不插電的冰箱,Build in在牆內,並不銹鋼閃亮五金扣件都和日本銀座我所熟悉的米其林二星鮨澤田是同等的,這和初魚鮨平時一般要價1880元實在是不太相符。對於建築師本職的專業或職業病,這些必是我首先暗中察看的,有點大頭症了,個人美食活動行為舉止越來越趨近米其林密探,是快走火入魔了。

料理長將溏心烏魚子片的薄又大。(圖/黃宏輝提供)
料理長將溏心烏魚子片的薄又大。(圖/黃宏輝提供)
先付生烏魚子糯米飯與毛豆香氣濃郁。(圖/黃宏輝提供)
先付生烏魚子糯米飯與毛豆香氣濃郁。(圖/黃宏輝提供)

先付,「生烏魚子糥米飯與毛豆」。既然長岡先生親種稻又歌頌米文化,當然實現他固執堅定的口號──「米飯是暖胃的序曲」。並這烏魚子是長岡先生親自從福岡帶來的,還分兩種,一是流行中的溏心烏魚子,一是傳統乾烏魚子。這是我首見有人把烏魚子片得這麼薄並面積極大(一般只是長形或斜切),搭配的是顆粒較大的糥米,像握壽司一樣捏製裹覆,而在上面再刨上乾烏魚子顆粒碎末,以乾烏魚子調味微溼潤烏魚子這真是新聞啊!前段已先打了預防針要天然味簡單樸素,果然不見台灣味的大蔥、白蘿蔔片和蘋果片。那糥米是在福岡大目町長岡先生親自栽種的,我真看不透他對糥米竟也有意圖,因為糥米軟糥口感和溏心烏魚子幾乎是「神似形不似」,我開始檢驗了料理長餐前動口不動手時所說的,是否有城池之差。意外的是不知何時冒出來的毛豆,菜單上報幕也有其名使人不解,不過兩顆毛豆而已我差點噗嗤笑出聲來,它靠近我時我害怕了收起笑臉,不懂為何只有兩顆就有「二夫當關萬軍莫敵」的氣勢,有太濃郁的香氣。驗證──米食文化。

白蓮藕與金黃高湯安放在荷葉上。(圖/黃宏輝提供)
白蓮藕與金黃高湯安放在荷葉上。(圖/黃宏輝提供)
荷葉下方的器皿裝有多重食材。(圖/黃宏輝提供)
荷葉下方的器皿裝有多重食材。(圖/黃宏輝提供)
抬起荷葉可使高湯滑入器皿。(圖/黃宏輝提供)
抬起荷葉可使高湯滑入器皿。(圖/黃宏輝提供)
黏稠的蓴菜、秋葵、蓮藕與素麵帶來視覺行動藝術。(圖/黃宏輝提供)
黏稠的蓴菜、秋葵、蓮藕與素麵帶來視覺行動藝術。(圖/黃宏輝提供)

凌ぎ ,「蓴菜與蓮藕素麵」。不過才上第二道菜卻像個行動藝術表演,沒事先徵求你意同意,食客們不經意也就入戲了。步驟一,置放一大片荷葉平舖於器皿上,倒上金黃色高湯和一片白蓮藕,然後在荷葉上噴水使得露珠成形並不滑動。步驟二,將整片荷葉平舉高十公分即見其下方有器皿,內盛多重食材。步驟三,斜抬荷葉使其上的高湯挾帶藕片慢慢滑入器皿與家族眾成員相會。步驟四,全員到齊拌勻,不小心才驚覺怎麼越拌越濃稠,仔細一瞧是蓴菜和秋葵的黏液作祟,一開始還疑惑著天然風崇尚者怎會作勾芡這不合理的行為。步驟五,其它食材配料都先不管,僅撈起最底部那看不見的素麵竟有驚為天人之感,也不過是麵線而已有必要大肆吹捧嗎?真的在場眾食客皆只問這素麵哪裡買得到?台灣沒有,乃福岡來的,是我見過最細的麵線,絕不像台灣的必是軟爛,其口感紮實卻來自弱不禁風的身軀,有視覺詐騙感。裡面配料茗荷帶辛香氣,而黏稠的蓴菜和秋葵給本來冷豔的高湯化妝成溫柔婉約……注意那秋葵切面的星星形狀正好呼應織女牛郎星。驗證──應景+行動藝術。

長岡料理長自豪展示天物食材。(圖/黃宏輝提供)
長岡料理長自豪展示天物食材。(圖/黃宏輝提供)

才上兩道菜而已,看來劇本中有橋段要來「宣揚國威」(海產國度)的,大盤上展示了原形的太刀魚(白帶魚)、三線磯鱸(黃雞魚)和澳洲龍蝦「水姑娘」,看長岡先生自豪的笑容,應可知有尤物來了。以我個人經驗這條長達幾乎一米的太刀魚不是身長嚇人,是其身子的厚度超乎所見所聞,想必料理後會是大事,另外那黃雞魚也未免太魁梧了吧,大概是台灣一般的1.5倍大。在這時刻高調炫耀的行為是必須的,大家都等著看好戲!

太刀魚磯邊揚僅用海苔包覆裹粉油炸的太刀魚肉。(圖/黃宏輝提供)
太刀魚磯邊揚僅用海苔包覆裹粉油炸的太刀魚肉。(圖/黃宏輝提供)

揚物,「太刀魚磯邊揚」。長崎的太刀魚也沒有太多繁瑣工序,就裹粉直接油炸,起鍋後撒上青海苔粉,再以海苔包覆即成。看似簡單如此,其實食材品質好(不一定是貴)便足矣,牠那豐腴的身段還有內涵是鮮美不膩口的香油脂,口腔中太刀魚的滋潤飄然迴盪。而其實最厲害的是師傅油炸的功力,一口咬下還沒接觸到魚肉,便聽到極清脆又更清脆的破皮聲,那是高八度的。要再度與這同等級的太刀魚相逢在台灣有難度,好好珍惜當下吧!我和鄰座的名人姚大哥都感同身受,因太刀魚我們才互相交換名片,有共同話題真是好。驗證──天然味。

吸物「地蛤土瓶蒸」直接用爐火連瓶帶湯煮。(圖/黃宏輝提供)
吸物「地蛤土瓶蒸」直接用爐火連瓶帶湯煮。(圖/黃宏輝提供)
地蛤土瓶蒸的濃醇乳白清湯令人回味無窮。(圖/黃宏輝提供)
地蛤土瓶蒸的濃醇乳白清湯令人回味無窮。(圖/黃宏輝提供)
日本九州產的地蛤肉口感堅韌厚實。(圖/黃宏輝提供)
日本九州產的地蛤肉口感堅韌厚實。(圖/黃宏輝提供)

吸物,「地蛤土瓶蒸」。這土瓶蒸在現場板前檯上直接就用爐火連瓶帶湯煮,原來土瓶蒸是這樣處理的,以往一般的都在廚房的從來沒機會看到,餐宴結束,長岡先生有一快問快答的環節,問每個人今晚最喜歡的菜色,我不加思索便回:「地蛤」。真的是地蛤嗎?其實是共同熬出的乳白清湯,我不知他心有何感受,有許多大菜有人卻只愛那一顆蛤蜊。這地蛤九州出產和日本常見的魁蛤或大文蛤看似相合,實有大不同,其形稍小兩邊稍長,最明顯差異在地蛤口感極堅韌厚實,難怪身上要刀畫上十字形使好煮入透,而另外二者蛤類也都是江戶流料理名物就較柔軟易咬,那前者就進一步地說其咬勁太有個性了。就單純清煮保持原味沒高湯,加入青海苔搭只提點海潮味,十足動人的時刻來臨,白湯在一小圓陶茶杯中卻喝出極濃縮的味,經舌入喉,身體不禁顫了幾下實在是「侵入式的療癒」,精神完全提升便放開雙眼光。一樣的樸質無華又天然,特色一為咬勁,二為濃縮湯。驗證──天然味。

野薑花茶加入水果、辛香料,酷暑時期飲用備覺清新。(圖/黃宏輝提供)
野薑花茶加入水果、辛香料,酷暑時期飲用備覺清新。(圖/黃宏輝提供)
青海苔與柴魚片共煮高湯結合水梨汁,風格大膽卻順口。(圖/黃宏輝提供)
青海苔與柴魚片共煮高湯結合水梨汁,風格大膽卻順口。(圖/黃宏輝提供)
紫蘇白葡萄汁果香味十足帶點紫蘇清香。(圖/黃宏輝提供)
紫蘇白葡萄汁果香味十足帶點紫蘇清香。(圖/黃宏輝提供)

本盛宴有酒水Pairing,不喝酒的提供類似果茶類的,從一開始Welcome Drink到結束共有六款,都是創意之作,各以三款三款兩段式敘述分享。第一款是野薑花為主味在盛夏酷暑沁人心脾,其中又內含蘋果和甘蔗、綠胡椒和青花椒,清新可口很容易讓人理解。二是看了心情舒緩,聽了酒侍的介紹反而眾人都心事重重,本使用水梨和日本鳴門海岸的若布(昆布絲)加入玄米煎茶,而驚人的是杯口緣上抺上一層複合式的調味料有青海苔和木枯節(柴魚片),這下子不嘗嘗又怎會知發生何事。原來就是三種味覺世界的結合即果汁和煎茶以及高湯,這款似畢卡索的抽象畫沒人懂,但還是覺得大膽創新而又順口,只是柴魚片味可以而那片片沾唇卻不方便。三是製造葡萄酒的主要葡萄品種Sauvignon Blanc白蘇維翁原產於法國波爾多,但這次是不含酒精的法正統白葡萄酒,沒酒精怕不夠刺激故加重味覺效果,摻入了黃金蕎麥茶並橙皮和柚子皮的刨粉,上方浮置一片紫蘇葉。很明顯這十足果香味加紫蘇清香味就是讓你頓時忘卻上一款海苔和柴魚、綠胡椒和青花椒給人傳統觀念的衝擊。老實說這一連串發動的攻勢又猛又快太燒腦了,還來不及品出深層之味根植腦海,待續最後還有第二段的另三款。

較粗的菊花木炭更能帶出炙烤黃雞魚肉香氣。(圖/黃宏輝提供)
較粗的菊花木炭更能帶出炙烤黃雞魚肉香氣。(圖/黃宏輝提供)
黃雞魚塊經菊花木炭炙燒,油香彈牙。(圖/黃宏輝提供)
黃雞魚塊經菊花木炭炙燒,油香彈牙。(圖/黃宏輝提供)
造里以山口縣頂級赤海膽綜合大章魚、黃雞魚,鮮甜香氣互融不散。(圖/黃宏輝提供)
造里以山口縣頂級赤海膽綜合大章魚、黃雞魚,鮮甜香氣互融不散。(圖/黃宏輝提供)

造里,「赤海膽章魚黃雞魚拌胡麻」。早早已取出展示的黃雞魚現切條再切塊,以鋼棒串起在炭火爐檯上烤,日本有人標榜最置頂的是備長炭,而我特意較早到時,長岡先生就先已和我說明了他使用的菊花木炭的好處。他試過許多其他種類,會有雜質存在的疑慮,備長炭效果也並非其所願的,不料這菊花木炭較粗的質地可將肉和炭火有更好的融合度。沒想到其融合度竟是最後直接用炭火烙印在黃雞魚皮上,瞬間皮焦香、炭油香都撲鼻而來,這儀式感是長岡先生的標誌生動作(台灣最近才有)。以為到此就夠了嗎?沒想到再和胡麻相拌,是先由芝麻和彩膳胡麻現炒過,再以木棒搗碎如沙,此時魚身才像「驢打滾」似的沾滿芝麻沙顆粒,這很單純的魚生炭烙印炙燒魚皮也是天然味,只是滾黏了少數胡麻提味,卻不能忘那「炭火灼身」的魚皮又Q又香,實是長了見識(以前見過銀座二星店使用類似間接烘熟)。好像太搶戲忘了一旁還有好物,是嚴選最頂級山口縣的赤海膽,比較了其它海膽,這味極甜又口感細膩。另一是大章魚的手爪切片搭配的是芥末外,特別的是使用英國馬爾頓海峽的海鹽。有人說要把大章魚和赤海膽同食其味置頂果然屬實,但一個需要咀嚼多時,而另一個立馬化口,到底在品食節奏上有無違合感呢?我想出的方法是先將赤海膽含入口腔使鮮甜香氣迴盪其內,再慢慢咬開章魚紮實結構,逐漸使味互融。驗證──好用炭+行動藝術。

七夕情人節應景料理端出香魚蛋糕。(圖/黃宏輝提供)
七夕情人節應景料理端出香魚蛋糕。(圖/黃宏輝提供)
現場饕客搶拍唯美七夕料理。(圖/黃宏輝提供)
現場饕客搶拍唯美七夕料理。(圖/黃宏輝提供)

在炸香魚料理上菜之前有個儀式,但並非為儀式而矯作的儀式,也就是應景七夕節慶的愛情祈願。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料理長便強調逢七夕要有日本傳統,儀式即為寫下祈福心願卡,這時才順著這道菜結合儀式。正中央是一白蘿蔔切薄片而捲成的半透明白膜狀的燈籠,內置燭火,綠竹葉上掛滿了參與晚宴者每一個人的卡,木盤的四處散置了香魚料理。沒事先知會突然燈滅,有人以為電線短路怎會如此掉漆?殊不知是刻意關燈要突顯端出這蘿蔔燈如燈塔光源點,再打開燈解開每個人的祈願卡,才分裝接下來的料理。果然眾人饕客皆離座尋找最佳角度站立拍攝這有如慶生典禮,這頓餐吃得挺忙的。驗證──應景+行動藝術。

八寸香魚蓼醋酥脆甘美,鮮甜玉米冷濃湯正好可以清舌。(圖/黃宏輝提供)
八寸香魚蓼醋酥脆甘美,鮮甜玉米冷濃湯正好可以清舌。(圖/黃宏輝提供)

八寸,「香魚蓼醋鰻魚山椒燒」。首先這盤底醬刷成綠色的「銀河」亦是呼應牛郎織女星,是由入蓼汁作成蓼醋當沾醬。另外一邊玉米濃湯搭解酥炸的油膩感,而這玉米濃湯除了沒玉米顆粒外,有著沒意料到的甜,超過一般甜玉米,這是由水果玉米和黃玉米一起混合打碎而成的,說是其甜有清舌之用,就如sobe的效果即Break Time。但這表現有點過甜的冷濃湯,不知是否眾人皆認為味蕾有被洗滌了一番。但香魚的表現實在太精彩了,所以沒人討論那清舌之事。香魚是來自滋賀縣琵琶湖,油炸方式表現又來了個米食文化的參與,原是利用米糠摻入麵衣,要取得誰都料想不到的口感。魚身炸得酥脆整條魚都可入口,不必理會魚骨,而咬進魚肉時先是肉汁鮮甜肉質有細緻軟潤感。但特別是其腹部附近含內臟竟是甘美到極致,這「甘」字是我形容詞的天花板等級了。注意如果還慢慢手機拍照一秒一秒過去,其口感都逐漸減弱直至殆盡不值。驗證──應景+米食文化。

八寸鰻魚香椒燒經直火碳燒,再滴入山椒油。(圖/黃宏輝提供)
八寸鰻魚香椒燒經直火碳燒,再滴入山椒油。(圖/黃宏輝提供)

八寸原是日本懷石料理裝盛小份菜餚的容器,通常是方形約24公分的八寸大小故名之,用於分裝一口大小下酒菜,並展示懷石料理的季節代表性食材(如六月小香魚一口吞、七月中型香魚不拔魚骨魚刺整支可食、八月就大個體了要有拔抽魚骨的技術照規矩來)並擺盤藝術。可能有人納悶了八寸傳統不就是那樣了,為何長岡先生的八寸要分兩次而且是雙大咖級主角,是因新派懷石嗎?據我觀察比較要命的是要和時間賽跑,火候、溫度、脆度及焦香度的巔峰時刻就在那一分鐘之內,強強聯手常常相剋。若以剛才表演酥脆香魚這一段,還有附上儀式過程,香魚就快要過了賞味期了,如果這時八寸盤裡還有剛烤得當的鰻魚靜躺在一旁等候皇上臨幸,那鰻魚絕對下次要搶頭香。故分成上下兩階段,在香魚最酥脆狀態下入口並慢慢品味,休兵一分鐘剛好碳烤完的鰻魚再上場,是否會更得體使食客倍感貼心?

板前烤鰻魚薄刷醬汁,即充滿鹹香微甜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板前烤鰻魚薄刷醬汁,即充滿鹹香微甜滋味。(圖/黃宏輝提供)

八寸,「鰻魚山椒燒」。烤爐就在我眼前過程我可最清楚了,既然說是「天然味控」那就絕對不會是蒲燒鰻了,是白燒即直火碳燒有其原因待會便揭曉。使用的是白鰻,但這名字取得謬誤,因這白鰻背部極黑不知白在哪兒?肚子嗎?碳烤時有食客驚叫提醒師傅烤太焦了都發黑了,其實是不解白鰻背的黑,又因菊花炭當鰻魚油脂滴下時油煙上竄,又更容易染黑並非烤過頭而焦黑。火候控制得當立馬上桌即時吞食不容錯過好時機,便可知此物若和香魚互爭,雙雙絕無好下場的。用來提味的是紫蘇葉和茗荷剁成細絲灑上芝麻,白燒鰻才刷上薄薄一層醬汁並沾染每一顆米粒中。而說好的「山椒燒」怎麼不見山椒葉呢?原來不使用新鮮嫩葉而是滴入山椒油,因油可均勻散佈於鰻魚肉中並滲入魚肉,好一個妙招。其實鰻魚醬汁還是明顯的有又鹹香並微甜,此時發現最小方暗藏了鹽漬黃瓜片,這清爽的黃瓜平衡了傳統鰻醬香,永吃不膩。那看不見的山椒油真是神來一筆,名為山椒燒企圖要引人小疑惑,有故弄玄虛的幽默。驗證──好用炭。

金黃清澈的蔬菜湯液富含野菜精華。(圖/黃宏輝提供)
金黃清澈的蔬菜湯液富含野菜精華。(圖/黃宏輝提供)
前菜「夏季時蔬冷缽」乍看如生菜沙拉,其實大有文章。(圖/黃宏輝提供)
前菜「夏季時蔬冷缽」乍看如生菜沙拉,其實大有文章。(圖/黃宏輝提供)

前菜,「夏季時蔬冷缽」。原本前菜的蔬菜現時才出現換了食序,應該是為了八寸那兩大咖主角拼戲太激烈,故此時上來冷靜場面。不明白的人就以為是生菜沙拉,其實差遠了,因懷石料理的野菜都得一一調理過,不是拌入沙拉醬或是日式和風醋醬那麼輕鬆了事啊。京都萬願寺青辣椒先烤過、炸茄子再以昆布高湯煮過入味、去皮的聖女蕃茄取其甜與酸、秋葵取其黏性口感、川燙過對半切的茗荷提升辛辣感,並有香菇吊味。後面就看料理長親自一一倒進清澈高湯,原來那是熬煮家族眾蔬菜而成的精華湯汁,野菜依序入口,然而最終將那金黃蔬菜精華冷湯喝下時,才知冷湯在這夏天裡表現得如此出色。我看有旁人沒喝下可能小看了它。驗證──天然味。

燒物「龍蝦味噌燒」先將龍蝦連殼帶肉小火碳烤一輪。(圖/黃宏輝提供)
燒物「龍蝦味噌燒」先將龍蝦連殼帶肉小火碳烤一輪。(圖/黃宏輝提供)
龍蝦殼藏在龍蝦肉下,透過炭火讓焦香氣味燻入肉中。(圖/黃宏輝提供)
龍蝦殼藏在龍蝦肉下,透過炭火讓焦香氣味燻入肉中。(圖/黃宏輝提供)

燒物,「龍蝦味噌燒」。碳烤爐就在我正前方,又目睹長岡先生神奇祕技。烤龍蝦事實上沒什麼好說嘴的,但眼前繁複的燒烤步驟一開始讓我等待得快失耐性了,偏偏就是有與眾不同之味的生產過程。將去頭的帶殼龍蝦先碳烤一輪,第二輪若非我發現得早,恐怕也沒人注意到這關鍵所在。此時將表面微熟的龍蝦去殼取其肉,繼續小小碳火慢烤,我是先聞到龍蝦甲殼素的焦香味升騰彌漫,仔細看原來是把整支龍蝦殼直接放在菊花炭上直火對決,另把肉塊以鋼棒串起跨於炭火上方十公分再燻其熟度。很智慧的手法暗暗地使殼焦香氣往上燻入龍蝦肉裡。要知其實龍蝦肉味並沒那麼鮮明,但其香是來自殼與菊花炭的聯手傑作。要求師傅稍移動燒肉串,果然下方藏著兩具龍蝦華麗外袍,這可是首見。驗證──好用炭。

料理長拿起黃萊姆瓣,順刀滑下滴入果汁。(圖/黃宏輝提供)
料理長拿起黃萊姆瓣,順刀滑下滴入果汁。(圖/黃宏輝提供)
龍蝦味噌燒中的「味噌」(miso)實為龍蝦膏。(圖/黃宏輝提供)
龍蝦味噌燒中的「味噌」(miso)實為龍蝦膏。(圖/黃宏輝提供)

肉切成一塊一口大小,剖面明顯可見三分熟,這過程至少也有十多分鐘才有三分熟,感覺是龍蝦在捉弄人吧,玩笑開大了。外表微熟內仍透明多汁,我常說的活體龍蝦搞全熟是愚蠢的,但日系料理職人怎會不知道呢?另外取名「味噌燒」卻也不見味噌,原來是中日文差異的一場誤會。龍蝦膏其實名為Miso即味噌,而非台灣一般人所認知的味噌,以這大量蝦膏為佐醬怕太補味太濃,另加入了鰹節高湯混合稀釋其濃郁感,但這樣還不足令我不擔憂,於是長岡先生又親自將黃萊姆切丁瓣,手取利刃將萊姆順刀滑下滴下果香汁。這一段是表演忙得眾食客彷彿都像攝影師坐立難安,鄰座友人老姚說得好:「步伐要移動快,角度要鑽搶得好」,看來真是大前輩身懷絕技,我也在他身上學了點功夫。懷疑自己為何忙得像更愚蠢的偵探,總是慢他一步被他搶得狙擊點。驗證──天然味。

強肴使用薄切鹿兒島黑毛和牛、香氣馥郁的「芋頭冬瓜」和台灣三星蔥做成壽喜燒料理。(圖/黃宏輝提供)
強肴使用薄切鹿兒島黑毛和牛、香氣馥郁的「芋頭冬瓜」和台灣三星蔥做成壽喜燒料理。(圖/黃宏輝提供)

強肴,「和牛與冬瓜三星蔥壽喜燒」。兩片薄切鹿兒島黑毛和牛檯前現作壽喜燒,呈上時牛肉鋪了一片山椒嫩葉,大概可以想像其味了,但是新派會席料理應該只會是大眾都熟悉的「壽喜燒」嗎?看看牛肉下方兩邊各有左右護法,左側是較少見的「芋頭冬瓜」,乃比一般的更具香氣,功能類似白蘿蔔可吸附和牛精華和壽喜燒醬汁,但只是微微的不致太濃口。右側更難看懂的是三星蔥取其蔥綠不辣部位和山當歸葉共炒而成。兩個小配角的埋伏有其功效,冬瓜的清新感和蔥的辛香味,為大家熟知A5和牛的華麗香添加了樸素的氣味。

大片香蘭葉加入綜合果汁,味蕾的豐富體驗彷彿置身熱帶島嶼。(圖/黃宏輝提供)
大片香蘭葉加入綜合果汁,味蕾的豐富體驗彷彿置身熱帶島嶼。(圖/黃宏輝提供)
溫熱東方美人茶泡在百香果殼,透出絲絲百香果氣味。(圖/黃宏輝提供)
溫熱東方美人茶泡在百香果殼,透出絲絲百香果氣味。(圖/黃宏輝提供)
愛媛縣產蜜柑果汁調入抹茶泡沫,在舌尖呈現東瀛文化之美。(圖/黃宏輝提供)
愛媛縣產蜜柑果汁調入抹茶泡沫,在舌尖呈現東瀛文化之美。(圖/黃宏輝提供)

大菜上齊了稍事休兵,再論述第二段的另三款果茶飲。首款呈上聞了聞在口腔內盪一盪有點椰子味,我想喝椰子汁恐怕有失酒侍者的專業了,這出其意外之味的豐富原來是香蘭葉在作祟,另有蘆筍汁、綠檸檬和黃萊姆、時蘿和茴香苗,有在熱帶島嶼渡假之氛圍。再看一下杯中物便自覺失察,真得節奏太快物件過於豐富,使得正常人精神難聚焦,我竟沒看到那香蘭葉就在杯中佔了一半的畫面。第二款令人直呼天才般的創造,只不過是東方美人茶加上萬壽菊、龍眼乾和丁香,置入一掏空的百香果空殼裡,神奇的變化就在這款是熱茶飲,高溫使得百香果殼內層的白肉飄出了淡淡的百香果氣味。第三款是以愛媛縣蜜柑果汁、啤酒花薑汁汽水、香草籽和抺茶泡沫調製而成,信手拈來將東灜文化色彩在東方美人茶後,又稍稍地植入成完美收尾。

現煮白飯的米粒香醇飽滿,與平時常吃的白米飯存在些許不同。(圖/黃宏輝提供)
現煮白飯的米粒香醇飽滿,與平時常吃的白米飯存在些許不同。(圖/黃宏輝提供)
「土鍋飯味噌湯」作飯物,與清爽漬物共迎尾聲。(圖/黃宏輝提供)
「土鍋飯味噌湯」作飯物,與清爽漬物共迎尾聲。(圖/黃宏輝提供)
7件式漬物讓人再度食欲大開。(圖/黃宏輝提供)
7件式漬物讓人再度食欲大開。(圖/黃宏輝提供)

飯物,「土鍋飯味噌湯」。食事接近尾聲,長岡先生說有始有終都在米食文化,煮了一鍋親種的白米飯,一碗七件式漬物以佐白飯,漬物令人又胃口大開,尤其是福岡名產「明太子」。重點在於那單純的白米飯根本不需任何小菜搭配了,晶瑩油亮並顆粒飽滿,米飯香醇會讓你懷疑平時每天所吃的也叫白米飯嗎?驗證──米食文化。

餐食結束後,料理長又往爐內添加菊花木炭。(圖/黃宏輝提供)
餐食結束後,料理長又往爐內添加菊花木炭。(圖/黃宏輝提供)
料理長直接把手伸進高溫冒煙的土鍋取飯。(圖/黃宏輝提供)
料理長直接把手伸進高溫冒煙的土鍋取飯。(圖/黃宏輝提供)
現烤飯糰幾乎是在10秒內捏成形。(圖/黃宏輝提供)
現烤飯糰幾乎是在10秒內捏成形。(圖/黃宏輝提供)

食事終於結束了,不料因我一句開玩笑的話,自以為幽默卻造成局面沒完沒了。又是我那面前的菊花炭爐還在惹事,早就沒它的戲份了火該慢慢熄滅了吧,也不會有人正眼瞧它一下,我就覺得詭異怎麼師傅還在加炭火,這下子還會有事嗎?便開口直言:都結束了不熄炭火因何故呢?也只剩下另一鍋米飯難道是要烤飯糰嗎?沒想到真的一語成讖。長岡先生問沒吃飽的舉手,他要提供現烤飯糰,這竟成了餘興節目。行動藝術加碼演出,只見土鍋直冒白煙熱氣,長岡先生似乎練過鐵砂掌,以空手入白刃之姿直接探入土鍋,取出米飯快速捏製三角飯團再以海苔包覆。剛開始並不以為意,驚訝的是每個伸出接手的不超過兩秒鐘就因太燙便放在碟盤裡,可見其高溫不是凡人非習武之人能接招的。很想知道長岡先生從小是如何又是吃了多少苦呀!明明眾人皆飽撐了,為了這絕技每個人都要他加碼,於是身為米其林一星的料理長來台快閃演出,還是要吃更多的苦,這人生的宿命呀!驗證──米食文化+行動藝術。

突然有人驚叫為何有味,不是只有白米嗎?他才透露了功夫祕笈的首頁,原是偷偷先以手噴水沾了少許鹽巴才取白米飯,故祕藏鹹味以好入肚腹,注意除了鹽真的什麼料都沒有。這不就是星爺電影「食神」中的「黯然銷魂飯」嗎?為什麼會掉眼淚呢?因為飯裡暗藏洋蔥……。驗證──天然味。

甘味最中餅的外殼乃是日本廠專程生產送到台灣。(圖/黃宏輝提供)
甘味最中餅的外殼乃是日本廠專程生產送到台灣。(圖/黃宏輝提供)

甘味,「黑豆冰淇淋最中餅」。由牛奶和豆漿加入英國馬爾頓海峽的馬爾頓海鹽,成為又甜卻暗藏鹹味的自製手工冰淇淋,並摻入黑豆。但重點還是回到米食文化的復興,這最中餅外殼是由白米作成的,台灣沒有廠商可以製作如此薄外殼的餅,是日本廠生產後專程帶來給開眼界的。另鯛魚形的意義在日本是祝壽或盛宴的最高端款待,作今晚真正的結束。沒有安可曲了!驗證──米食文化。

為了台北快閃料理秀,日本團隊全員到齊。(圖/黃宏輝提供)
為了台北快閃料理秀,日本團隊全員到齊。(圖/黃宏輝提供)
參與料理秀的人員以歡呼「謝幕」。(圖/黃宏輝提供)
參與料理秀的人員以歡呼「謝幕」。(圖/黃宏輝提供)

福岡米其林一星懷石「日本料理.長岡」為了台北快閃演出,福岡本店全員到齊共六人,即是福岡暫休營業幾天,從物資、食材準備到提前現場演練,嚴謹態度令人敬佩,也看到了內幕祕辛。最後料理長岡先生不獨自穿戴光環榮耀冠冕,而請出所有團隊人員,不是鞠躬而是熱情歡呼謝幕。幕已落,沒能參與此次驚異之旅的人難免扼腕,也許有那麼一天若長岡先生親駐台灣展店,那可是大事件了。期待!

作者簡介:

建築師 — 黃宏輝

畢業於淡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碩士,「烏來璞石麗緻溫泉會館」建築師,熱愛「建築旅行」與「品食」而聞名。

2007年出版《極上之味》一書即獲年度美食作家,現為黃宏輝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師,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共二十多次。

2018年林口《閱》獲英國I.P.A國際地產大獎亞太區混用建築獎,2021年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學生宿舍》獲法國Novum Design Award建築設計金獎、美國BUILT DESIGN AWARDS建築設計優秀獎。

著有極上之味、極上之宿、極上之湯、極味之選、世界極上之宿、極上京都.御三家、米其林味蕾的極上美食課、走訪市民生活美學空間、造訪國際建築大師創意旅宿、投宿中國精品旅館…等書。

※本文、圖片未經授權不得任意轉載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