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病患因腎功能受損,體內磷排出能力下降,容易形成高磷血症。醫師指出,透析病友需同時注意飲食控制、正確服藥與規律透析,才能有效預防併發症。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內科醫師王德群表示:「正常人的血磷濃度應維持在2.5至4.5 mg/dL之間,若腎功能受損,排磷能力下降,血磷會逐漸升高,透析前的理想範圍是3.5至5.5 mg/dL。」他解釋,即使接受透析治療,高血磷的問題仍可能發生,因為食物中的磷每日都會被吸收,而透析的次數與效率有限,尤其腹膜透析對磷的清除能力更不足。
王德群醫師指出,透析患者在清除體內毒素與水分的同時,也會流失蛋白質與胺基酸,因此需要適當補充蛋白質。然而,蛋白質又是磷的主要來源,若單純限制磷攝取,可能造成營養不足。根據K/DOQI指南,透析患者每日飲食磷攝取量應控制在800至1000毫克。

桃園醫院血液透析室副護理長鄧栯囷說明,高血磷的危害不僅包括皮膚搔癢,還會影響鈣吸收,長期鈣磷比失衡可能導致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骨質流失與骨骼病變,甚至引起血管鈣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鄧栯囷副護理長強調:「鈣片必須在餐中與食物一同咀嚼服用,才能有效減少磷吸收;若服用時機或方式錯誤,療效將大打折扣。」她建議透析患者應盡量避免攝取高磷食物,包括奶類與乳製品、乾豆類、全穀類、內臟、堅果、碳酸飲料、乳酸飲料、酵母粉、卵磷脂、可可、咖哩、蛋黃、魚卵及肉鬆等。
王德群醫師提醒,磷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廣泛存在於食物中,尤其是蛋、豆、魚、肉等高蛋白食物,以及糙米、燕麥、堅果等全穀類。對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體內多餘的磷會經尿液排出維持平衡;但對慢性腎病或腎衰竭患者而言,因腎臟代謝能力下降,磷會在血液中堆積,形成高磷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