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激安殿堂」唐吉訶德創辦人安田隆夫日前公開罹患肺癌末期消息,引發各界關注。 專家表示,肺癌末期不再是絕症,醫師指出,隨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技術進步,目前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已從過去不到5%提升至10~15%,部分患者甚至有痊癒機會。

唐吉訶德是台灣人旅日必逛的商店之一,在台灣也設有分店。今年7月,創辦人安田隆夫對外公開自己罹患肺癌末期,同時安排長子安田裕作成為接班人。根據《TVBS新聞網》報導,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詹梅麟表示,以往聽到肺癌第四期意味著生命開始倒數,因為當時治療選擇僅限於化療及輔助性放療。然而,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問世後,情況已大幅改變。
詹梅麟指出,肺癌有多種型態,最常見的是肺腺癌,另外還包括鱗狀癌和小細胞癌等。若確診為肺腺癌,化療、標靶和免疫治療都是可能選項;若是鱗狀癌和小細胞癌則主要使用化療和免疫治療。確診肺癌後,首先需進行病理檢查確定癌種類型,以肺腺癌為例,接著要進行基因檢測,找出是否有對應的標靶靶點。
目前健保給付檢驗EGFR和ALK兩種基因,部分給付NGS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一次分析大量基因序列片段,找出包括罕見變異的基因,不過患者仍需負擔部分費用。詹梅麟強調,標靶藥物目前已發展至第三代,即使第二代標靶出現抗藥性,仍有四成多患者可轉換至第三代藥物。
「標靶是控制而非治癒,」詹梅麟解釋,當標靶藥物壓制一段時間後若出現復發,可再次切片檢查是否有新的變異點,再投以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有些患者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後出現抗藥性,轉換至第三代藥物,若再次出現抗藥性,可透過切片檢查是否有特定位點突變,若有對應的突變點,甚至可回到第一代標靶治療。

詹梅麟強調,切片反映當下狀況,因此抗藥性出現後再次切片,基因突變往往與第一次切片結果不同。若未找到基因變異,也可回歸化療。目前第四代標靶藥物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細胞治療、癌症疫苗雖然尚未成熟,但也正在發展中。他表示,肺癌治療選擇多元,有「8、9種武器」可用,未來第四期肺癌將不再是絕症。
關於免疫治療,詹梅麟說明通常會與化療併用,效果與免疫調節點濃度和腫瘤新抗原有關,濃度越高,反應越好。少部分「天選之人」甚至有痊癒機會,免疫細胞可攻擊癌細胞至完全消失,但這類患者比例很低。他解釋,癌細胞會抑制T細胞功能,讓T細胞不活化,而免疫治療可解除這種抑制,活化T細胞。免疫系統被喚醒後可維持一段時間,因此用藥約半年即可觀察效果,腫瘤消退程度越好,病況就越穩定。
由於NGS或基因檢測都需透過病理切片,市場上也出現液態切片技術,僅需抽血驗基因。不過詹梅麟指出,抽血檢測的準確率僅70~80%,只適合作為不適合或不願意接受開刀患者的替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