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溢流造成嚴重災情,許多救災英雄挺身而出,卻也付出沉重代價。來自桃園的48歲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災後隔日趕赴災區協助救援,卻在過程中左腳受傷感染,最終因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於中秋夜不幸過世。醫師指出,災區感染最可能的元凶是「類鼻疽」或「金黃色葡萄球菌」。

林鴻森在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與侄子一同開車載著兩台小山貓前往花蓮支援救災。救災期間,他的左腳不慎被刺傷,傷口腫脹卻仍堅持工作,直到第八天身體不堪負荷,才緊急聯繫救護車送往門諾醫院治療。院方發現傷口已感染,雖經治療一度穩定,但左腳腫脹未消。
經過家屬與院方協調,林鴻森於本月4日轉院至林口長庚醫院繼續治療。轉院途中他意識尚清楚,然而在抵達後從救護車轉移至病床時,突然陷入昏迷。儘管院方全力搶救,仍因感染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於中秋夜宣告不治。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救災現場傷口感染最常見的是「類鼻疽」,尤其當皮膚有擦傷或撕裂傷,接觸受汙染的水或土壤時易受感染,也可能因吸入或食入受汙染的塵土與水而發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傷口僅紅腫,或有類似感冒的咳嗽,容易被忽視。
黃高彬進一步說明,類鼻疽感染後約第八至第九天為發病高峰,患者可能出現高燒、肺炎或傷口惡化等嚴重症狀,若延誤治療恐有生命危險。此外,救災現場也可能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其症狀如紅腫與劇痛通常較明顯,病程進展快速,若未及時治療,約三至四天內可能致命。
黃高彬分析,林鴻森因延遲數天才就醫,感染類鼻疽的可能性較高。他也提醒,救災民眾還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務必提高警覺。衛福部疾管署亦警告,花蓮災區可能增加類鼻疽及鉤端螺旋體病等傳染病風險,呼籲民眾及救災人員採取防疫措施。

疾管署建議,清理災區環境時應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三大原則。在裝備保護上,切勿赤手赤腳或穿拖鞋接觸汙水與汙泥,需穿著防水長靴、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鐵釘等銳物刺傷,以防感染破傷風或類鼻疽等疾病。若出現發燒、頭痛或腹瀉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飲食保護方面,水災地區的蓄水池若遭汙水侵入,需徹底清洗消毒後再使用。食物與飲水務必煮熟煮沸,泡過水或變質的食物不可食用。清潔保護上,戶外環境可用稀釋50倍的含氯漂白水噴灑庭院與水溝,居家則用稀釋100倍的漂白水擦拭地板與牆壁,廚具餐具則需煮沸或以漂白水浸泡消毒。
此外,疾管署提醒,手部清潔至關重要,應遵循「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若暫時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汙,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進行清潔,以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