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災難導致泥沙片地,桃園市48歲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災害發生隔日即趕赴災區救援,不料救災期間左腳遭刺傷感染,卻仍持續救災8天,傷口感染嚴重後才就醫,引發敗血症後轉診林口長庚時仍意識清醒,但突然陷入昏迷,最後因多重器官衰竭於昨(6日)中秋夜不幸病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施俞寧醫師,曾於所撰寫之報告中指出,敗血症約有30%的死亡率,如果病情惡化至敗血性休克,死亡率更可能高達80%。

據《自由時報》的報導,林鴻森在災害發生後,立即與侄子各自駕駛貨車載著小山貓前往花蓮救災。在救援過程中,左腳不慎被異物刺傷,但仍堅持救災工作長達8天,直到身體無法負荷才由救護車送往花蓮門諾醫院就醫,但檢傷發現傷口已經嚴重感染,10月4日轉診至林口長庚醫院,轉院途中雖仍意識清醒,但抵達後突然陷入昏迷,儘管醫護人員積極搶救,仍因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不治。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tion)指出,敗血症是身體面對感染做出的極端反應,且是危急到生命安全的醫療緊急狀況。當皮膚、肺部、泌尿道等身體部位發生細菌感染而未受到抑制時,發生的全身連鎖反應即為敗血症。
美國匹茲堡醫學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重症照護醫師Derek Angus指出,敗血症是感染與身體免疫系統的對抗,嚴重時可能導致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是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此時血壓急遽下降,身體組織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氧供應,就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澳洲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生物化學助理教授 Hamsa Puthalakath 所撰寫的文章指出,敗血症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約7~10天或更久,此時免疫系統會有劇烈的發炎反應(敗血性休克),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如果第一階段的病症沒有妥善診斷與處理,就會進入第二階段的免疫癱瘓,身體的免疫系統不再有能力對抗感染,也是敗血症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哪些人是敗血症危險族群?專家表示,大多是原本就罹患感染性疾病的人,例如肺炎、腹部感染、腎臟感染、菌血症患者、癌症患者、燒傷或嚴重外傷患者等。此外,雖然所有人都可能受到敗血症影響,但敗血症對於老人、懷孕婦女、一歲以下嬰幼兒、免疫功能不全者(慢性病患、早產兒)更為危險。
另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月報也指出,雖然許多患者經過治療能夠痊癒,但也有些人會出現永久的器官受損、思考困難(難以計畫、組織或多工處理)等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