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家健康雜誌
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影響熟齡女性的健康,為了維持骨密度與肌肉量,國內吹起熟女運動風,都會區健身房常可看到50、60歲女性負重深蹲的身影,但每個人能承受的重量不同,若骨質疏鬆,恐出現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提醒,健身訓練後若出現這些不適,要有所警覺。
示意圖/資料庫
剛退休的張女士常覺得腰酸背痛,復健科醫師說其核心肌群無力、背部肌耐力不足,於是她前往健身中心鍛鍊,期望肌肉力量變得更強。未料經過負重深蹲訓練後,出現難以下床的腰痠、腰痛,苦不堪言。當下誤以為是拉傷,吃了消炎止痛藥、貼了痠痛貼布,三個星期後,疼痛未緩解、更劇痛,才掛骨科照了X光片,診斷是腰椎第二節出現壓迫性骨折,必須穿戴護具保護,她治療3、4個月後,不適才逐漸消失。
脊椎為何會壓迫性骨折?有何症狀?
張女士事後回想,壓迫性骨折當下,症狀表現與肌肉拉傷產生的疼痛、痠痛類似,雖坐立難安、翻身會疼痛,但根本沒想到是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所以用止痛藥、痠痛貼布處置,延遲三個星期,等到疼痛劇烈,才前往醫院骨科照X光片,確診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大林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醫師表示,骨鬆性骨折常發生在髖骨(位於腰部至臀部之骨骼)、脊椎骨(分為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骶骨5節及尾骨)及手部腕骨(位於橈骨、尺骨、掌骨之間),尤以脊椎骨最常見,好發位置在胸腰椎交接處,也就是背部最下方的肋骨附近,約在胸椎第11、12節與腰椎第1、2節部位。
脊椎骨的壓迫性骨折,大部分發生於有骨質疏鬆症的年長者身上,當負重增加,脊椎骨的圓形椎體無法承受垂直方向的受力,便容易塌陷,小部分發生於外力撞擊,如從高處墜落、車禍等意外導致。由於骨質流失無聲無影,許多人不知骨鬆嚴重,等到搬重物或深蹲負重、跌倒或猛然打噴嚏彎腰起身後感到疼痛,才驚覺骨質疏鬆已嚴重到讓脊椎骨無法承重。
65歲以上 每7人約有1人有骨質疏鬆
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65歲以上民眾,至少有一個部位量測出有骨鬆的比率為14.1%,約每7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女性高於男性(女性17.4%、男性10.4%)(註1)。另一個統計發現,台灣地區50歲以上的女性骨質疏鬆盛行率高達30%,而65歲以上的婦女,更約有20%的人,曾經有過一個以上的椎體壓迫性骨折。謝明宏主任呼籲,年長女性常擔心骨質疏鬆帶來的健康威脅,認為負重健身有預防或改善骨鬆的作用,不過負重訓練時,必須考量骨骼的承受程度,以低衝擊性、漸進式為宜。
腰背痠痛先保守處理 一周後若疼痛未改善
可照X光確認是否為壓迫性骨折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台大醫學院臨床教授韓德生解釋,脊椎壓迫性骨折塌陷較小者,可能一開始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且背痛程度因人而異,症狀輕微者,可能不會影響日常活動,可以休息先用止痛藥、痠痛貼布保守處置「觀察一周」,但症狀嚴重者則會腰椎疼痛、坐立難安,躺在床上翻身或變換姿勢都會劇痛,需立即就醫處置,X光即可診斷是否為壓迫性骨折。
謝明宏主任補充,由於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不同,只要負重深蹲後持續感受腰椎部位疼痛、難出力,就應就醫,骨科、復健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老年醫學科、家醫科、風濕免疫科、內分泌科、疼痛科皆可診治,避免拖延太久衍生其他問題,增加治療的複雜性。
獨居長輩壓迫性骨折而疼痛臥床數月
竟引發褥瘡、泌尿道感染
曾有位獨居的許婆婆兩個月前至田裡工作時,突然感覺下背疼痛,最初不以為意,一週後疼痛難耐,先去藥局拿藥吃,又去國術館整脊,都未改善。後來鄰居造訪,發現她因疼痛躺在床上已數月,趕緊送醫治療。檢查發現已有輕微褥瘡、泌尿道感染及中度營養不良情形,追根究柢是第12節胸椎的壓迫性骨折引起疼痛,未能及早診斷與治療,引發一連串更為嚴重的病症,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之後經大林慈濟醫療團隊細心照顧,接受椎體成型術、抗生素治療、營養加強後,許婆婆終於康復出院,後續仍持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謝明宏主任語重心長表示,脊椎壓迫性骨折不易察覺,容易與退化性疾病混淆,只要疼痛遲遲未好,就應警覺,同時再安排其他檢查,以便早日發現及治療。治療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甚至更久,由於病程較長,患者應注意疼痛變化,尋求最佳治療。
骨折風險評估網站FRAX
幫你評估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
謝明宏主任表示,為了幫助全球民眾瞭解骨折機率,世界衛生組織開發了骨折風險評估網站FRAX,民眾可上網搜尋「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進入網站後,輸入資料,即可算出未來十年內發生骨折的機率,若骨折風險大於20%,或髖關節骨折風險大於3%,就需謹慎評估,不要貿然從事重量訓練。
文章授權轉載自《大家健康雜誌》熟女防骨鬆重訓後腰痛 當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延伸閱讀】
骨鬆嬤跌倒手腕骨折 復健怎麼職能治療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