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高達84%國高中生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2成幾乎整天掛在線上,而女性在各類型網路霸凌中的受害比例皆高於男性。隨著社群媒體成為青少年主要社交場域,傳統校園霸凌已轉移至網路世界,引發各國關注,澳洲甚至將於12月10日起實施全球首例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法令。

兒盟針對全台21,539位國高中生進行網路問卷調查發現,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為Instagram與TikTok(抖音),通訊則以LINE為主。調查結果顯示,40.7%學生曾聽說同學在群組中被公審、排擠或私訊被上傳嘲笑,18.6%學生親身受害。值得關注的是,女性在各類網路霸凌中的受害比例皆高於男性,心理創傷也更深。近四成旁觀學生選擇沉默,讓孤立與冷漠成為第二重傷害。
調查也發現,3成左右的國高中生曾因未即時回覆訊息(31.4%)或回覆太簡短(29.3%)而被朋友誤會或生氣。近半數學生開設「小帳」,反映出青少年在虛擬世界中渴望被理解,卻又害怕受傷,為網路霸凌的發生埋下隱憂。
網路霸凌對青少年心靈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兒盟調查顯示,曾遭遇網路霸凌的學生中,近半數出現社交焦慮或社交障礙;45%的情緒壓力反映在身體上,出現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更有42%的孩子因此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自尊受挫,甚至有15%曾萌生自傷或自殺念頭。
令人遺憾的是,有17%學生選擇不向任何人傾訴,願意告訴父母的也僅有4成。大多數孩子傾向找同學朋友訴苦,甚至向AI求助的比例都高於老師與輔導老師。兒盟呼籲,在社群媒體已成為生活核心的世代,要求孩子完全不使用並不實際,家長與師長應主動傾聽、關心孩子的網路互動狀況,並協助培養情緒調節與人際溝通能力。

與此同時,澳洲政府將自12月10日起實施全球首例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法令,要求平台採取「合理措施」阻止未成年註冊,並停用現有帳號。政府表示,此政策旨在減少兒少暴露於網路霸凌、有害內容與平台沉迷設計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根據《BBC News》報導,澳洲政府研究指出,96%的10至15歲兒童使用社群媒體,七成看過暴力、厭女、飲食失調與自殺相關內容;七分之一曾遭網路誘騙,超過半數是網路霸凌受害者。首波列入管制的十個平台包括Facebook、Instagram、TikTok、X、YouTube、Snapchat、Reddit及直播平台Kick與Twitch。
然而,澳洲的禁令也引發部分青少年反制,不少人以假年齡提前註冊、討論使用VPN、改用其他應用程式、與父母共用帳號等方式規避限制。專家提醒,全面封鎖可能使青少年轉向監管更薄弱的管道,未必能真正降低網路危害。
面對網路可能的傷害,兒盟提醒家長可透過「陪伴5步驟」與孩子一起面對網路衝突:首先,同理情緒優先,理性討論放後面,讓孩子知道家長站在他這邊;其次,找到情緒紓解的出口,幫助孩子放鬆心情排解壓力;第三,接納不是每個人都能相處得來,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自己,但沒人可以任意傷害他人;第四,減少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逐漸降低使用時間,減少焦慮來源;最後,尋求專業協助,保留證據,必要時可採取法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