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指出,台灣隱藏結構性的矛盾現象,如新台幣長期被低估等問題,並指這被稱為「台灣病」。台北市議員侯漢廷表示,「台灣賺很多錢,但人民卻沒有比較幸福,還越活越累。」不改革不行,但改革一定會痛,這是「國安問題」,可惜有些民進黨立委,質詢央行都在問鈔票要不要改版,「台灣人的悲哀」。
侯漢廷今天表示,《經濟學人》新封面以「台灣病」形容新台幣長期被低估:出口與順差創新高,卻犧牲勞工薪資與內需。他簡單加入自己的理解,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台灣病」。簡而言之,「台灣賺很多錢,但人民卻沒有比較幸福,還越活越累。」《經濟學人》用「台灣病」來形容這個現象。外表亮眼,內在亂七八糟。
「台灣有哪些不合理的亂象?」侯漢廷發文表示,房價比紐約、倫敦還難買,你去買一間台北房子,等於要存 16 年不吃不喝;東西比國外更貴,有些同樣的零食、衣服,在台灣買反而比國外貴;(尤其賣晶片),出口好到爆、台灣每年賺外國人超多錢;但人民薪水沒什麼漲,勞動生產力(你努力的成果)變兩倍,但薪水沒跟上。

侯漢廷也列出,經濟學人認為台灣有四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台幣太便宜(被低估 55%)台幣被低估,意思是台灣的東西「被迫賣便宜給外國」。
為什麼不好?出口商很好賺,因為價格便宜、外國人買更多。但台灣人生活更貴!(因為進口食物、能源都變貴)整個國家就像:「公司業績很好,但員工薪水沒漲,反而生活越來越貴。」
第二大問題:經濟成果沒有平均分給人民。台灣外銷很猛 → 公司賺很多。但人民沒感覺 → 因為薪水漲得超慢一個關鍵數字是勞動生產力 20 年來翻倍、薪水沒跟上、勞工在經濟中的分配反而縮小。簡言之,大家更努力、產能更高,但賺到錢的大部分是公司,不是勞工。
第三大問題:房價高漲
為了讓台幣維持便宜,央行會大量買美金,結果呢?「就像央行狂『印鈔票』→ 市場台幣太多,台幣太多 → 利率變低,利率低 → 錢沒地方去 → 跑去買房子。」所以台灣變成,錢太多,但房子變大家唯一的投資出口,導致房價一路噴。這就是為什麼這一代普遍買不起房,不是因不努力,是制度把房價推得太離譜。
第四大問題:壽險公司有巨大爆雷風險
壽險公司拿大家的保險費(台幣),去買美國資產(美元)。但如果台幣突然大升值,壽險業會血崩。

為什麼政府不把問題修好?侯漢廷指出,出口商不願意,因為台幣便宜,他們賺更多。就像補助一直拿,突然要拿掉,大家會反彈;央行也不願意,因為央行靠這樣「賺來的錢」補助政府。台灣央行每年上繳政府收入的 6%,其他國家平均只有 0.4%,「換句話說,政府很依賴央行的錢,央行不敢放手讓台幣升值。」
侯漢廷說,經濟學人認為這個模式不行了,美國壓力越來越大,美國不爽別人讓貨幣太便宜,因為會影響美國產品競爭力;台灣內部金融風險越來越高,壽險的美元資產很可能出問題。經濟學人也建議台灣一定要改革,但改革會造成一些靠便宜台幣活著的公司倒閉、一些產業要裁員、壽險公司可能會發生虧損。他認為,這些痛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未來台灣人才真正能享受到「台積電很強」這件事帶來的好處,而不是只看到新聞數字很漂亮,自己卻越活越累。
侯漢廷總結,台灣就像一個看起來很富有,但家裡每個人都覺得越來越窮的家庭。外銷超強、公司超賺,但人民薪水不動、房價爆炸、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不改革不行,但改革一定會痛。改了,出口企業立刻怒吼;不改,普羅大眾維持現狀,溫水煮青蛙,感覺不到立即損失,不會大聲怒吼。政府當然選擇無視。上面問題是真正的「國安問題」,可惜有些民進黨立委,質詢央行,都在問鈔票要不要改版、鈔票大小,台灣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