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長陳駿季針對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情處理進度,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中說明,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雖已下切105公尺,但仍存有1300萬噸水量,壩體穩定性仍待確認,需持續密切監控。陳駿季直言,現階段要做水位有效監測,當監測發現危險時,及早讓中下游做預防性撤離,才是最有效的防災。

陳駿季表示,農業部自7月26日起召開3次專家會議與2次跨部會會議,並透過17次取像分析壩體與湖水量。專家會議指出,壩體可能因自然溢流、颱風豪雨造成溢流、地震破壞壩體,以及水從壩體底端滲漏等4種情境而產生不安全狀況。

針對長期移除壩體的方案,專家會議討論了爆破、虹吸及壩頂開便道降挖等3種處理方式。陳駿季解釋,由於壩體位於土石流崩塌區,若採用爆破可能導致周遭山區發生更大規模崩塌。至於虹吸和壩頂降挖方案,因壩體結構不穩定且無通行道路,現階段皆無法執行。
農業部決定採取水位監測方案,陳駿季強調,在確認安全前不會解除警戒,呼籲民眾在紅色警戒解除前切勿靠近溪邊。政府將持續進行救災工作,並盼透過各種方式協助民眾儘早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