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搜查瑠公圳》 改編自1960年代震驚社會的台灣首起女分屍案, 這樁懸案透視當年媒體與公權力間的亂象,使國民英雄淪為社會輿論獵巫下的代罪羔羊。朱軒洋在片中飾演追查真相的年輕警察,和久未在台灣演戲的張世有不少情緒深刻的父子對手戲。他接受《中天新聞網》專訪時,談到拍攝過程中的壓迫感仍記憶猶新,片場嚴肅的氛圍,讓他幾乎不敢有想打鬧的念頭,有時想緩和一下情緒,只敢默默到旁邊笑一笑,「就可能會到角落自己開心一下。」

朱軒洋與飾演其父親的張世和劇中要角姚淳耀一同受訪,分享不少在詮釋角色以及拍攝過程中的心路歷程。電影設定在1961年,對年僅25歲的朱軒洋而言,無論是時代氛圍或社會背景,都是極大的挑戰,他坦言,為了讓自己更進入那個年代做足不少功課,「我去了景美人權園區,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看了一次,還跟張老師討教了很多。」
談及拍攝期間最困難的地方,朱軒洋直言,是在片場與現實生活中的切換,「每場戲其實都蠻難的,回家到後,我儘量不去想拍攝的內容,但一進到片場,又得馬上把自己拉回那個狀態,專注這件事對我來說是最困難的。」他特別提到和張世對戲時,讓他收穫良多,也是最專注的時候,「他會有一種很強大的氣場,能瞬間把人拉進情境裡。」
朱軒洋形容,張世對角色的投入幾乎不留空隙,尤其會散發出一股強大的氣場,「他就是真的會讓你,基本上只要是拍戲之餘都不太會有辦法靠近他。」這份專注也深深感染了他,「看到長輩是如此的專注的時候,會想要向這樣的人學習。」這種跨世代的合作讓觀眾得以從兩人對戲的火花中,看見角色背後更深層的情感連結。

而片場嚴肅的氛圍,讓朱軒洋幾乎無法鬆懈,「我只要稍微放鬆就會被導演叮嚀,只好到角落自己開心一下,但回去又要很壓迫,就可能要笑就到旁邊笑一下,不敢在現場笑。」朱軒洋形容,只要一放鬆下來就會感覺到氣氛不合適,「一直在很壓迫的戲裡,會想要放鬆一下,不想一直在這個狀態,但又不得不這樣。」即便是在進行宣傳,他都難以完全抽離角色帶來的壓迫感,「像剛剛看他 (姚淳耀)講話,又會想到『白朝陽』。」朱軒洋形容,「那種感覺就像這部戲不容許我開任何玩笑。」
張世在劇中和朱軒洋飾演一對感情疏離的父子,談及對「兒子」印象落差最大的地方,他笑說,朱軒洋一開始向他討教的時候,態度相當謙虛,沒想到進入拍攝後,整個人完全沈浸在角色的叛逆感,「他那個屌樣,會讓你想打他 !平常的時候我也沒拍戲,他就叼根煙這樣看我。」不過張世對朱軒洋的表演其實充滿肯定,讚賞對方年紀雖輕但總能快速進入角色,把叛逆感詮釋的太完美「就像看到我年輕時候的樣子。」
聊起一場父子在監獄中和解的戲,朱軒洋坦言,他光是聽到張世的啜泣聲就快受不了,「其實不管哪一個兒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哭,真的會受不了。」這讓張世相當有感的分享,自己兒時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憶起國中的某晚,深夜起來上廁所時,客廳突然傳來父親的哭泣聲,「有人從香港捎信來,說奶奶走了。」看著父親自責哭泣的樣子,讓張世深深感受到「父親是我的一座山,這座山倒了怎麼辦。」不過他接著補了一句笑說,「但長大後,交了女朋友就忘了這件事。」
而姚淳耀在片中飾演一名1960年代的警總,角色性格冷酷,有不少需要處刑前輩的場面,首次和張世合作的他直言,張世在切換角色的自如及上戲前發想,都讓他深感佩服。姚淳耀形容,和前輩拍戲就像是「鰻魚遇到螃蟹,他會激活你的那個表演的本能,能量真的很強。」

儘管其中有不少要對前輩動手的戲,讓他不免感到緊張,但張世認為,戲有衝突、有張力才會真實動人。透過這次的合作,姚淳耀頗有感觸說道,「即便張世哥是一個這麼有經驗的演員,還是可以從他身上看到表演的初衷。」坦言自己從張世身上學到非常多。
《搜查瑠公圳》也是姚淳耀繼《我願意》和《模仿犯》後,再度挑戰反派角色,不過他不擔心被定型,反而很享受投入每一次角色的變化,「每次接到角色,都當成全新挑戰,不會特別想說是正派還是反派。」他認為,服裝跟造型幫助他很多,「當穿上那身衣服,梳上那年代的髮型,甚至是化妝的過程,你就會慢慢相信自己可以跟角色貼近。」
首次參與分屍的戲,姚淳耀笑言,其實自己蠻害怕這類主題,那該如何去克服?他思考一下後表示,「大家都說戲假情真,在演的時候你會知道,打人是假的、做那些酷刑也是假的,但情感很真實。」他近一步形容,尤其在片場看到張世的表情,又或是朱軒洋投向爸爸那憐惜的眼神,都會讓他相信,現場都是真的,那一刻自己會完全投入,「你也會對這些情感毫無痛癢,享受其中。」《搜查瑠公圳》5月22日全台正式上映。
《中天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