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調查:6成民眾預期房價上漲 體感物價居高不下

分享: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4日發布最新「臺灣消費者預期與政策反應調查」結果,針對民眾對房價與物價的預期進行分析。調查顯示,近六成民眾預期半年後房價會上升,但多數認為漲幅將小於5%,平均預期漲幅為2.7%。

中央研究院。(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影片介紹)
中央研究院。(圖/翻攝自中央研究院影片介紹)

另外,中研院副院長、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表示,官方及研究機構預測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多在2%左右,但民眾仍感覺物價很高,這是一種「體感物價」現象。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副所長楊淑珺指出,在長期預期方面,有71%的消費者認為三年後房價會上升,與今年4月房價相比,平均預期上升幅度為4.8%。她強調,這個漲幅比近年來房價指數的漲幅低,且在所有預期房價上漲的消費者中,約六成認為漲幅會在5%以下,「這個是算好消息」。

根據中研院經濟所的分析,台灣自疫情以來房價上漲速度明顯攀升。以內政部住宅價格指數和信義房價指數計算,107年至113年的年平均成長率分別上升6.58%和8.12%,遠高於CPI總指數及房租的同期年平均成長率1.61%和1.40%。

在物價預期方面,調查顯示60.8%的台灣消費者預期一年後生活成本會增加,平均上升幅度為11.6%。這個數字較去年同期的預期增加比例63.8%和平均預期上升幅度12.9%略有下降。此外,約89%的消費者預期一年後CPI仍會上升。

中研院副院長、經濟所特聘研究員彭信坤表示,雖然官方及研究機構預測今年的CPI數據多在2%左右,但民眾仍感覺物價很高,這是一種「體感物價」現象。他說明,部分成本上漲是來自勞動力薪酬調升所致。

楊淑珺進一步指出,儘管今年上半年整體房價呈現下跌趨勢,但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中長期房價上漲的預期「不易消除」。她認為,央行連續七波的信用管制措施可能有助於抑制民眾對房價漲幅的預期,但實際效果仍待觀察。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