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併肌少症為一般人3倍 專家揭「3種營養素」刺激肌肉合成

分享:
0:00
volume_up

圖、文/今健康

自2018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7人便有1人為高齡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速度加劇,尤其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更快,每年流失率最高達3%。當肌肉減弱導致行動力變差,造成肌少症的比率也會隨之增加。研究指出糖尿病合併患有肌少症風險為一般老人的3倍。肌肉流失將導致日後衰弱、跌倒、受傷等比例增加;故對糖尿病人來說,身上有創傷是致命的,嚴重者需住院、甚至無法恢復進而死亡。因此高齡族群如何控糖、掌握肌肉,是目前關鍵之一。

臺北榮民總醫院營養師陳子恩表示,高血糖易誘導發炎反應。高血糖會導致慢性發炎指標介白素-6(IL-6)、C-反應蛋白(CRP)上升,而身體發炎常伴隨肌肉質量下降。此外,骨骼肌為血糖代謝的主要場所,參與血糖恆定,當肌肉減少後,更容易讓血糖控制變差。

另外,高血糖也容易誘發氧化壓力,血脂增加、胰島素阻抗、糖化終產物(AGEs)增加,皆會影響抗氧化作用;當抗氧化能力下降,肌肉減少及衰老的比例將會增加。

雖然糖尿病肌少症令人聞風喪膽,不過,陳子恩營養師建議,可以從3種營養素,蛋白質、白胺酸(Leucine)及維生素D3的補充,達到預防及改善。

  • 蛋白質:由於高齡者蛋白質需求高於年輕人,方可達到骨骼肌維持與生長。因此建議攝取每公斤1至1.2公克的蛋白質,且需要平均每餐攝取,每餐至少20公克蛋白質,才能達到刺激肌肉合成作用。
  • 白胺酸(Leucine):優質蛋白質成分中「白胺酸」攝取足夠尤其重要,建議高齡族群每日攝取2.8克至3.0公克的白胺酸,可刺激肌肉合成作用。
  • 維生素D:維生素D參與肌肉合成與肌耐力,根據國民營養調查指出,維生素D在年長族群皆未達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標準,為營養素缺乏率之首。近年研究亦指出,維生素D將影響肌肉骨骼健康,建議每天補充700至1000IU可減少摔倒風險。落實飲食策略、維持良好血糖控制及運動習慣三大指標,便能達到預防及改善糖尿病肌少症。

圖/今健康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