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陳宥蓁(服務業)
身為一位居住在新北市、每天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筆者對「通學廊道」這四個字有著非常直接的感受。那不是什麼政策白皮書裡的專有名詞,而是一條條我們每天走過、會擔心孩子摔倒、害怕車子轉彎不減速的馬路。當市府推出行人友善計畫,我並不期待口號有多美,而是希望這些路,真的能走得安心。

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新北市工務局長馮兆麟與AI虛擬主播「國民老工」一起談城市交通改善時,覺得出奇地有感——不是因為動畫做得多精緻,而是我第一次覺得,原來「政府說話」也可以讓人聽得懂、聽得進去。新北市這次推出三支政策主軸,包括通學廊道改善、高風險路口整治,以及人本交通示範區的推動,內容其實不少,甚至可以說是複雜。但透過真人與虛擬角色的對話形式,過往那些讓人皺眉的工程術語,被轉譯成家長可以理解的語言。當「國民老工」一問一答地聊著庇護島、斑馬線重畫、路燈設計的調整,畫面不只活潑,裡面的資訊也很紮實。
但我更在意的還是「做了什麼」。過去幾年我真的看到家附近的學校圍牆外,慢慢有了新的鋪面、有了紅磚道、有了能讓娃娃車通過的坡道。據說目前已改善87所學校,目標是突破百所。而新北市針對109個高風險路口所進行的改善工程,更不是一般地方政府能輕易承諾的投入。
作為家長,我很清楚:孩子的安全,不是靠政策發言稿裡的標題,而是看走在馬路上會不會被右轉車「逼著讓路」、會不會有坑洞、會不會有違停。市府要把路修得平整、讓車讓得合理,這種看得見、踩得到的改善,才是真的人本。也因如此,對於這次工務局透過AI技術強化溝通的方式,更該給予正向肯定。不是因為喜歡新奇噱頭,而是它讓真正的政策內容,有機會不被淹沒在網路迷因或政治口水裡。能說出重點、說得清楚、說給一般市民聽得懂,這才是下一階段城市治理應有的樣貌。
我們不缺善意的口號,也不缺「為你好」的規劃案,我們缺的是能讓人相信的改善進度,以及能與市民對話的語言能力。這次新北市工務局從基礎建設到市政行銷的一體兩面,確實做出一個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參考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