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部海域於5日晚間在44分鐘內連續發生7起地震,其中最大規模達5.9。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這波地震潮可能與5月2日南極德雷克海峽發生的規模7.4強震有關,並警告全球地震活動可能增加。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資料,5月2日晚間8時58分(台灣時間),南極德雷克海峽發生規模7.4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里,這起強震不僅導致智利發布海嘯警報,更可能影響全球地震活動。
地震專家郭鎧紋表示,從過往全球地震觀察經驗發現,只要任一處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其發出的地震波會繞行全球數圈,使地球進入「震動模式」。在正常情況下,全球平均每天約有3次規模5以上地震,但在震動模式下,這個數字可能增加到每天9次。

郭鎧紋進一步解釋,南極德雷克海峽規模7.4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64顆原子彈,其影響不容小覷。他以今年初的地震事件為例,指出1月7日西藏南部發生規模7.0地震後,緬甸造山帶將板塊往東推擠,導致1月21日嘉義及台南一帶發生規模6.4地震;3月28日緬甸發生芮氏規模8.2地震後,宜蘭外海也在4月8日出現規模5.8地震。
郭鎧紋強調,規模7以上地震的能量相當驚人,甚至能影響遠在台北的101大樓阻尼器擺動。他呼籲,未來數周內台灣也需要提高警覺,留意規模5以上地震發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