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研究員 暨大國企副教授許文忠博士
當我們的社會仍被罷免與反罷免的政治鬧劇所綁架,當政黨間的惡意攻訐佔據所有新聞版面時,一場針對台灣經濟命脈的「完美風暴」已然成形。風暴的一端,是美國擬課徵20%懲罰性關稅的「外部絞殺」;另一端,則是我們深陷其中、無力作為的「內部癱瘓」。這不僅是一記警鐘,而是一紙宣告台灣出口產業正步入窒息倒數的病危通知。

相較之下,我們的鄰國日本與韓國,憑藉有效的經貿協定,僅需面對15%的稅率。這不是數字遊戲,而是血淋淋的生存淘汰賽。更可悲的是,當外部的絞索已然勒緊,我們非但沒有同舟共濟,反而正因內部的自我消耗而加速沉淪。本文旨在撕開和諧的假象,解構這場風暴的致命結構,並提出最沉痛的呼籲。
一、外部絞殺:20%關稅下的慢性失血
這20%的關稅,是對台灣製造業的一場凌遲。讓我們將其化為具體數字:以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約860億美元的總額為基礎,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為製造業。這20%的關稅,等於強加在台灣企業身上一副超過172億美元的沉重枷鎖。這筆成本,最終將化為蒸發的訂單、熄燈的產線與破碎的家庭。
這不是危言聳聽的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台中精密機械園區的接單量已應聲下跌,傳統產業的哀鴻遍野更是無人聞問。首當其衝的,正是我國超過九成、作為經濟基石卻也最無議價能力的中小企業。他們無法像跨國巨頭一樣輕易轉移產線,只能在利潤被榨乾後,成為這場風暴的第一批犧牲者。這不是市場淘汰,而是一場不公平的屠殺。
二、供應鏈海嘯:從世界地圖上被抹去
比訂單流失更致命的,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地圖上的「被動消失」。在「效率、成本、韌性」的冰冷鐵律下,一個被標記為「高關稅、高風險、高政治不確定性」的台灣,正迅速被國際買家從採購清單中劃掉。
蘋果、福特等美系巨頭的訂單,將毫不猶豫地流向越南、墨西哥,或是我們的直接競爭對手日、韓。這不是暫時的轉單,而是全球供應鏈的永久性重劃。一旦被踢出這個核心圈,台灣將從過去不可或缺的「夥伴」,淪為無足輕重的「備胎」,甚至被徹底遺忘。屆時,我們引以為傲的產業聚落,將面臨釜底抽薪式的崩塌,失業潮與地方經濟的蕭條,將是無可避免的連鎖反應。
三、內部癱瘓:災難的真正催化劑
倘若外部絞殺是疾病,那麼內部癱瘓就是加速惡化的癌細胞。台灣之所以在國際經貿的牌桌上如此孤立無援,根源於長期的三大失能:
1. 戰略失策的「鴕鳥心態」:過去政府「重押單一市場、放棄全球佈局」的路線,幻想以地緣政治價值換取經濟實惠,已被證明是一廂情願的豪賭。更為致命的是,我們刻意忽視、甚至敵視身邊最大的經濟腹地——中國大陸,這種自斷經脈的行為,無異於在風暴來臨前,親手拆毀了最堅固的避風港。
2. 意識形態的「政治綁架」:當務實的經貿問題,被簡化為政治立場的對錯時,國家便喪失了理性決策的能力。對於是否應重啟ECFA談判、如何善用大陸市場的廣大機遇等攸關民生經濟的議題,專業的財經考量被廉價的「抗中保台」口號所取代,導致我們錯失了無數可以強化自身經濟韌性的良機。
3. 權力鬥爭的「集體失能」:最令人絕望的是,在關稅懸劍已然高懸的此刻,我們的政治菁英,卻將所有精力虛耗於罷免與反罷免的權力鬥爭中。這種無視外部危機的內部狂歡,正將台灣推向深淵。一個內部分裂、政策真空的政府,在國際上毫無談判籌碼,在國內則讓產業與資本信心崩潰,加速出逃。
四、生存之道:掙脫意識形態,回歸務實主義
坐以待斃不是選項。我們必須立刻行動,以最務實的態度,啟動一套包含「短期止血」與「長期強固」的自救方案。
第一階段:短期止血之緊急救援方案
成立「關稅衝擊穩定基金」:由政府注資,針對受創最重的工具機、電子零組件、紡織等產業,提供直接的關稅補貼與低利融資,避免倒閉潮的立即爆發。
啟動「全球市場替代計畫」:以國家級力量,組織貿訪團,強力協助企業開拓東協、印度、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目標在兩年內顯著降低對美單一市場的依賴。
建立「海外生產輔導平台」:效仿日韓模式,由政府專責機構提供法律、稅務、金融、勞工等一站式服務,輔導中小企業在墨西哥、東南亞等地建立「第二生產基地」,以規避關稅壁壘。
第二階段:長期強固之國家戰略轉向
第一要務——撥亂反正,重新擁抱大陸市場的戰略機遇:這不是政治選擇題,而是經濟生存題。我們必須承認地緣現實,將此作為最優先的戰略核心。
1. 立即無條件恢復ECFA後續談判:ECFA是穩定兩岸經貿的「定海神針」,必須即刻重啟貨貿、服貿協商,這直接關係到台灣數十萬農漁民與傳統產業工人的生計。
2. 深度對接其廣大內需市場:與其遠渡重洋殺價競爭,不如善用語言文化優勢,將大陸市場視為我們規避全球風險的「戰略縱深」與「核心腹地」。
3. 務實借力其自貿協定網絡:透過穩定並深化兩岸經貿,台灣產業能以間接方式,打入我們被排拒在外的RCEP等龐大市場,這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突圍策略。
輔助戰略——全力爭取加入CPTPP等區域協定:在穩定兩岸關係的基礎上,同步推進加入CPTPP。應「由產帶政」,聯合產業力量,深化與成員國的供應鏈合作,創造非加入不可的經濟誘因。
根本國策——投資未來,打造非價格競爭力:以更激進的租稅獎勵與國家級創投基金,引導產業從「代工思維」徹底轉向「品牌思維」與「標準制定者思維」,在AI、生技、綠能等領域,打造出讓世界無法繞過的「台灣護城河」。
在沉船之前!
美國的20%關稅,是對台灣過去錯誤經貿政策、外交困境,以及當前政治失能的總清算。此刻,社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口號,而是跨黨派的「產業生存共識」。
我們懇切呼籲執政者與在野黨,從權力的迷夢中醒來,正視這場正在吞噬國家的完美風暴。若因一時的政治內耗與意識形態的偏執,而葬送台灣數十年積累的產業根基,你們將成為導致台灣經濟沉船的歷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