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兄弟繼承爸爸3張保單卻收到百萬稅單 專家曝真相

分享:

陳爸爸留下3張保單,卻換來1張百萬稅單,2兄弟實在不服,申請復查被駁回,只能乖乖補繳137萬遺產稅。退休理財顧問廖嘉紅(R姐)表示,很多人以為買保險就能節稅,但投資型保單分成兩部分,壽險保障可節稅、投資帳戶要課稅,就像基金和ETF都要課遺產稅,不會因為穿上「保險」外衣就能免稅,這違反了實質課稅的公平原則。

(圖/中天新聞)
(圖/中天新聞)

R姐在臉書「R姐 廖嘉紅-繼承與贈與」表示,陳爸爸愛家成癡,晚年財務無虞,心中最大牽掛,就是希望自己走後,兒子們也能安心過日子。他聽從理專建議,在70多歲那年,一口氣躉繳了800萬,買了3張「投資型壽險保單」,受益人分別填上了兩個兒子的名字。當時對方說:「這類保單的保險金可以指定給受益人,而且未必需要課遺產稅,還可順便理財增值,一舉兩得!」

幾年後,陳爸爸離世,孩子們在辦理遺產稅申報時,依照保單設計,將3張人壽保單報為「不計入遺產總額」,總金額高達1,600多萬。兩兄弟心想:爸爸好有遠見,這筆錢可以不用被課稅,真是太好了!

沒想到,幾個月後國稅局來函指出,其中兩張B公司的「投資型壽險帳戶價值」超過760萬元,「應該列入遺產總額課稅」,因此追加遺產稅超過137萬元。

國稅局並不是針對「保單」這個名目課稅,而是依據「實質課稅原則」來看這筆錢的性質,保單內容拆開成兩部分來看:

(1)「壽險保障」:這是固定的保額,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9款,可以不列入遺產。

(2)「投資帳戶的價值」:這是市場操作後產生的獲利,被認為是「財產性質」,應列入遺產課稅。

國稅局指出:「這些保單實際上是以保險為名、投資為實。若這筆投資收益能直接在被保險人死亡時轉給下一代,卻完全不課稅,那就違背了公平原則。」基金和ETF都要課遺產稅,不會因為穿上「 保險」的外衣,投資帳戶的價值就能免稅,這違反了實質課稅的公平原則。

小知識:什麼是「投資型壽險」?投資型壽險其實是兩個功能合一的商品:

(1)壽險保障:有固定的保額,死亡時給付。

(2)投資帳戶:保費會放進「分離帳戶」操作基金,盈虧自負

結局怎麼了?兩兄弟的復查申請最終被駁回,國稅局仍堅持:那筆來自投資帳戶的金額,本質上是財產轉移,不能用「壽險」名義避稅。他們只好補繳了137萬的遺產稅。

R姐提醒,很多高資產家庭都以為:「只要買保險就可以節稅。」但真相是:「保障型壽險」才有機會合法節稅;「投資型保單」如果主要是投資帳戶,就容易踩到稅法紅線。

如果你也有高額保單,或者在規劃財富傳承,別只聽一句「可以免稅」,最好找專家幫你判斷:「這張保單的給付,在我走後,是被當成保險?還是被當成遺產?」用對方法,愛才能傳得安心又完整。不是避掉稅,而是讓你的心意有智慧地被送到對的人手上。

※免責聲明:文中所提之相關政策法規和稅率,請以政府公布為準。

※本文授權自旺得富理財網,原文:繼承爸爸3張保單 2兄弟卻收到百萬稅單「保險不是能節稅?」專家曝真相

※更多旺得富新聞:

父過世 妹讓兄長辦理繼承「驚覺半毛沒分到」 一怒提告被判輸 律師曝原因

195萬對夫妻留意!另一半過世 配偶拿不到全部遺產?律師揭5個「頂客族」不可不知的真相

勞保局嚴查真實案例曝光!多保一份吃大虧「年資歸零、保費打水漂」 達人:2種人抓包率超高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